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搶救和保護天津皇會到了緊要時刻

搶救和保護天津皇會到了緊要時刻

日期:2016/12/14 9:44:14      編輯:古代建築史

馮骥才和天津皇會再搶救啟動會的現場。陳傑攝

馮骥才和天津皇會再搶救啟動會的現場
 

    全國文聯副主席馮骥才今天大聲呼吁,全社會切實關心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在天津亟需保護蘊含地域文化特征而又日漸衰落的皇會,傳承歷史文化記憶。

    據了解,天津皇會是為祭祀海神天後娘娘而舉行的大型慶典。在今天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天津皇會再搶救啟動會上,馮骥才說,天津皇會積澱了傳統文化生活,是民間的一種創造,具有原生態的特點,保有大量珍貴的文化遺存,堪稱“國寶”。2008年,天津皇會中的掛甲寺慶音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劉園祥音法鼓、漢沽飛镲以及媽祖祭典,都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進入名錄,不等於安然無恙,它們瀕臨消亡的速度並未減緩。

    馮骥才分析,近年由於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大規模改造遷徙,“非遺”傳承人老化,後繼乏人,天津皇會處於自發狀態,情形危急。

    據介紹,天津皇會表現了天津人守望相助、急公好義的品格,歷史上民間自發創造的皇會有上千道,經過長時間的沉寂,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500余道恢復,至今活態傳承的約有100余道,幾乎均為子弟會,有的傳承人“能活一天,就撐一天”。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從2009年起已將天津皇會保護作為學院的重點,馮骥才主持並組成課題組,聯合社會力量,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對各會會頭、傳承人、不同角色的扮演者等進行源頭式采訪記錄,留下記憶檔案,階段性成果《現代社會轉型期天津皇會的研究》申報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馮骥才指出,文化遺產應利用保護,不能走商業性“開發”之路,追求利益最大化,比如剪紙用機器成批軋;同時也不能搞成政績化,把文化遺產利用保護僅用於表演,張顯政績。所以他主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保護實行“紅黃牌”制,申遺應成為“審遺”,不能評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丟棄在一邊,或交給開發商插手“開發”。

    馮骥才具體希望天津南開區重新修葺的莊王府成為天津皇會的中心,建設皇會博物館,保留文物遺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