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巫山縣四萬件文物留住歷史文化

巫山縣四萬件文物留住歷史文化

日期:2016/12/14 18:39: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精雕細刻的商代三羊尊、栩栩如生的西周神鳥骨雕、憨態可掬的東漢庖廚俑……近日,記者在巫山縣博物館裡看到,占地8334平方米的館裡,簇擁著不少游客。

    據了解,巫山縣博物館目前珍藏著40000余件上起2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下至明清時期的珍貴文物,設有1個基本陳列室、2個專題陳列室和1個臨時展覽廳,集中展示了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巫文化等有著巫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物,反映了三峽文物搶救保護的豐碩成果。而這一切,得益於當地政府和民間人士的共同努力。

    漢陶紅馬重見天日

    1998年,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巫山縣城遷建,在現巫山新縣城黨政大樓西南側約60米處,開挖地基的施工人員發現了一座漢墓,立即向當時的巫山文物管理所(現巫山博物館)報告。時任文管所工作人員的裴健聞訊後,立即和另幾名考古隊隊員趕到現場,用鐵鏟不斷插入地下,通過帶出的土層判斷遺跡和文物點。

 

    經過一番艱苦的奮戰,終於出土了百余件文物珍品。其中,漢陶紅馬作為三峽庫區出土文物中體型最大的“馬”,在2011年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千年“巫音”走近大眾

    “巫音”又稱“神歌”,是一種傳統祭祀音樂,發源於長江三峽巴楚之地,它集祈福、表演、祭祀於一體,在巫山民間已流傳了數千年。在巫山縣博物館的二樓大廳,一個深黑色的檀木櫥窗裡,就擺放著老黃經、令鐘、手鼓、盆鼓等巫音文物。這些文物都是巫音傳承譜系的第64代傳人劉伯枝捐贈的。

    2012年,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騾坪鎮玉水村劉伯枝家中,希望能收購他收藏的巫音文物。劉伯枝搬出積累了30多年的手鼓、銅鑼等法器,這些寶貝有的是師傅傳下來的,有的是他向當地村民購買的,有的是他在舊寺廟裡撿來的,大大小小一共百余件文物,最古老的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