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翻山越嶺秦鑿渠
靈渠又名靈渠,也稱秦鑿渠、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位於廣西東北部興安縣境內。它是秦統一六國後,為進一步完成對嶺南的統一,利用湘桂谷地而開鑿的一條連接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古老運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經歷十年之功,消滅了六國,統一中原地區,接著又向嶺南進軍。但是戰爭並不像預料的那樣順利。五嶺的險峻地形,使行軍極度困難。糧草的運輸主要靠人背牲口口馱,消耗巨大,到達營地時已經所剩無幾了。更麻煩的是,行進在崇山峻嶺的運糧隊伍往往容易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糧草問題,更直接的說是運輸問題,要是不能得到解決,作戰根本無法取得勝利。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為了解決南征部隊的糧饷運輸問題,決定派監御史祿“鑿渠運糧”在五嶺之上開一條運河。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有一個谷地,谷地中有兩條自然河道,一條屬於長江水系,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在今廣西興安縣城東向北流;另一條屬於珠江水系,是漓江上源的一條支流始安水,在今興安縣城北向南流。在這裡開鑿運河,從工程上說,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水的距離很近,最近處只有1.5千米;不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水之間橫亘著高約二三十米、寬約三五百米的小山阜,而且整個谷地地勢的坡度也較大。為了興建這條運河,數十萬秦軍和民工開石劈山,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排除了許多困難和干擾,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這條長33公裡的運河終於挖成了。
靈渠主要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組成。
靈渠的關鍵是分水工程。分水工程建在海洋河上,引湘江水入靈渠。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水量比較豐富,在海洋河上建立分水工程,就可以使靈渠保持充足的水量,便於船只從海洋河通過分水工程進入運河。分水工程的具體位置在今興安縣城東南約兩千米遠的分水村。雖然這裡並不是距離始安水最近的地方,但是此處海洋河河床較高,大體與始安水的海拔高度相當,便於把水引入運河。所以也就捨近求遠,把分水工程選擇在此。
分水工程是“L”形,似木工的曲尺,角尖對著海洋河的上游。這座曲尺形的分水工程,後人稱為人字堤,就是今天大小天平的前身。平時,它攔截海洋河,使舊道不再通水,把海洋河水分成兩部分,七分進入北渠,三分入南渠。進入北渠的水,從人字壩向北,經過約3.5千米的渠道,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湘江故道;進入南渠的水,經過人工開鑿的4.5千米的渠道,引入靈渠,作為運河的主要水源。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說。人字堤屬於滾水壩性質的工程,來洪水時,大水可以翻越大壩流入海洋河舊道,以減輕天平本身及南、北渠道的壓力。唐代在人字堤的頂端前面又建铧嘴,以提高分水功能和保護天平。
南渠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自小天平向西北走向,到興安縣北,接始安水,長約4.5千米。這一段系鑿巖成渠,全部由人工開成,寬度雖然只有7-14米,但工程比較艱巨。下段沿始安水、零水向西,至今溶江鎮附近接漓江,長約30千米,是在始安水和零水的基礎上拓展而成的,寬約10-60米。南渠全長30多公裡,落差29米,水面“坡度”很大,渠道上不設輔助工程,不便舟楫上下。船要“爬”山,對水面“坡度”就要有一定的要求。水面的“坡度”在航行術語上叫做“比降”。現代科學證明,適合於航行的比降應在小於1/3000以下的范圍,即在長3000米的水面上水位升高或下降不得超過一米。比降越大,水流越急,對航行越不利。而湘江水面和漓江水面的水位差很大,即使用築堤的辦法來提高水位,比降還是太大,離要求還是差得很遠。後人推測,為了便於通航,可能已在沿渠建有原始斗門。
北渠在湘江的北部,是指從大天平向右過北陡,直至匯入湘江的人工河段。北渠經過的地帶是個山間小平原,這裡的地面雖然溝壑較少,但坡度偏大,采用直線渠道,與南渠一樣,就會流水過急,不便航行。為了減少這段渠道比降,古代工匠們開挖渠道時有意讓河道迂回曲折,多拐幾個180度的大轉彎。這樣,原來直線距離僅為2.3千米的河道被延長成了3.5千米的人工河道,當然比降—也就是水面的“坡度”就相應變小了,船“爬”山也就容易多了。
靈渠從秦開鑿始,歷代都在使用,尤其在唐宋兩代達到使用的高峰期。由於靈渠在軍事和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歷代都非常重視它的維修和治理,使之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隋唐以前,靈渠的維修都與封建中央政權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有關。隋唐以後,一般的管理和維修有地方官吏承擔。自宋以後,靈渠的日常管理和維修在史料中都有明確記載,《明實錄》中就明確地記有:靈渠“向系五年大修,三年小修”。到清代,設渠長一人,渠目一人,每陡設陡夫二人對靈渠實行日常管理。
靈渠大規模的維修從唐代開始,在唐朝的多次維修中,825年觀察史李渤對靈渠進行的一次大修是奠定靈渠今天所見規模的一次大的行動。宋代靈渠也有過多次修整,比較重要的是1058年由刑部都水監李師中主持的維修。這次工程有兩項重點,其一是加寬了渠道;其二是將唐代的18陡門增至36個,對不利渠段的控制能力大大的加強了。至此,靈渠完成了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規模。直到明清時期,靈渠仍被稱為“三楚兩粵之咽喉”。元、明、清三代和民國時期對靈渠都有維修。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相繼建成,靈渠才讓位於現代化交通工具。並在1956年最後停運,改作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在“大躍進”年代,北渠一度被墾為稻田,完全失去了原來的面貌,改革開放後再次恢復原貌。現在的靈渠仍灌溉著周圍的萬頃良田,並成為桂林地區重要的名勝古跡,供人參觀游覽。
靈渠構造上巧奪天工,航運上舟行便捷,處處閃爍著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宋代詩人范成大曾作詩贊道:狂瀾既奔傾,中流遇铧嘴。分為兩造開,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裡。人謀奪天造,史祿所經始。
靈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閘運河,也是最早的跨越山嶺的運河。在國外,最早的船閘直到1735年才在歐洲的荷蘭出現。這種利用船閘的行船技術一直沿用到今天,20世紀初建成的巴拿馬運河仍然使用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