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才是村史的刻度
日期:2016/12/15 0:35:46   編輯:古代建築史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青年毛武韬由增城縣城肖郭巷走出,一路向西,在距城區約四十裡地處住了下來,自此繁衍後代,逐步形成村莊—蓮塘自然村。
發展至今,蓮塘村已經歷860多年風雨歷史,現有人口2000余人,村民多姓毛。
蓮塘村距離廣汕公路僅兩公裡路程,村落坐北朝南偏西,在緊挨東門樓的南側,有一口山泉匯聚出的水塘,每逢夏季,野生蓮花盛開,蓮塘村因此得名。蓮塘村處於窪地,難免雨季水害。但村人視此蓮塘為風水所在,一直不敢開渠疏澇。後來,此一禁忌被打破,蓮塘野蓮,果然從此絕跡。
蓮塘村有廣袤的農田和連片的竹木果林,西福河繞村東而過,自然環境清幽和諧。
來到村前,便見寬闊的地坪,面積約莫1.2萬平方米,其上有曬谷場、麻石街和半月形水塘。
蓮塘村的平面布局呈長方形棋盤狀,建有10列8排村屋,村屋的左右側及後面建有帶狀建築圍合,整個村莊被建成東西闊177米、南北深85米、建築占地1.5萬多平方米的圍村。
村屋每列有縱巷、每排有橫巷分隔,形成11條縱巷,8條橫巷,呈棋盤縱橫交錯,整齊有序。縱巷闊1.3米,橫巷闊1米,地板皆由青磚、花崗巖、紅砂巖鋪就。而在村前,左右側及村的左後角各建一門樓通外,右前側門樓至今保存完整,其余兩座門樓的頂及左右山牆已毀,僅存正面牆和門洞。
村主任毛善初介紹,蓮塘村現存明清時期建築有80多座,其中洪聖宮1座,祠堂、香火堂共8座,書房3座,炮樓1座,其余多為民宅。
這裡的祠堂、香火堂以毛氏大宗祠、砭愚毛公祠、有蘭毛公祠和蓮塘香火堂最有代表性。蓮塘大書房至今保存完整,附屬於大書房的建築有頭廳、船廳、廚房、水榭、長廊、荷塘、花橋和一座民宅、兩個小花園。大書房就是一組園林建築。
蓮塘村民宅的建築結構有三間兩廊式、帶狀布局式以及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式三種類型。這些民宅,除小部分毀廢或殘缺外,其余保存良好。三間兩廊民宅天井早被封頂改為室內空間,由原來的1戶分為3戶。現村民大多數已遷往村外新宅居住,但古村落的基本格局和基本房屋仍保存。
2000年,蓮塘村被公布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記者在蓮塘村走訪時,村內的砭愚毛公祠裡,安坐著一群老者,他們相互間罕有言語,只是以專注的目光追隨門外不時路過的行人。他們在這裡勞作、守望,見證了蓮塘村綿延至今的點滴時刻,身形神態依然藏有一股古風。
在中新鎮蓮塘村,歷史並不完全依賴人的記憶,民風與古建築,才是它最有價值的見證和記錄者。這才是蓮塘村史的刻度。
蓮塘洪聖宮 位於村東北面,坐北朝南,五間兩進。據廟內雍正十三年碑記記載,該廟始建於宋,清代多次維修。
香火祠堂 位於村中心,坐北朝南,三間四進。始建於清。
蓮塘大書房 位於村東面,坐北朝南。始建於清,清至民國均有維修或增建。
蓮塘炮樓 位於村左後角,坐北朝南,是一座防御建築。始建於清晚期,建國後有維修。
蓮塘西門樓 位於村西面入口處,坐東朝西。始建於清。
毛氏大宗祠 位於蓮塘小學內,坐西朝東,三間三進。始建於明,清光緒十一年(1885)重建,2004年有維修。
砭愚毛公祠 位於村右側,坐北朝南,三間三進。始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重修,最近一次維修是1984年。
有蘭毛公祠 位於村南面,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始建於清,後有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