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泗洲佛流傳的神奇傳說

泗洲佛流傳的神奇傳說

日期:2016/12/14 18:39: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近日,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劇頭村泗洲峽山上發現了一尊佛雕,石雕高為約70厘米,石香爐的正面浮雕雙龍圖案,香爐兩側放有一對實心花瓶,兩根石柱上陰刻“南天映月泉,西土雲隨錫”對聯。據省、市文物專家的鑒定,這尊“泗洲佛”的年代大約是元末明初時期所制。“泗洲佛”在我市並不多見。這對研究泗洲民俗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古代“泗洲佛”又稱之為泗洲古佛、泗洲文佛、泗洲大聖等,是唐代僧人。相傳本是西域僧人,唐高宗時到長安洛陽行化,後又到吳楚一帶。他積極介入民間社會,保佑男女戀人,佑人得財得子,佑人科舉成名,幫助民眾治病求雨,祈福禳災等。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被中宗延入長安,主持薦福寺。圓寂後被百姓奉為神靈,成為佛教俗神。

    在閩南漳州等地有多座奉祀泗洲佛的寺廟,有的寺廟則奉泗洲佛為配祀神明,在民間關於“泗洲佛”也有著諸多傳說故事,目前對泗洲佛的信仰隨泉州人墾拓台灣而流傳至台灣,成為台灣青年男女戀愛的保護神。 


    在福建關於“泗洲佛”傳說所流傳的版本非常多,而且各地對所供奉的含義皆為不同。

    在漳州诏安縣西北13公裡處的斗山巖文佛寺始建於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902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開間前殿和大殿,中隔兩廊和天井,面積約120平方米,供“泗洲文佛”。當地人相傳“泗洲佛”為泉州秀才,精通天文、地理、醫藥、佛學,曾與诏安湖美吳明德結為兄弟,相攜往福州應試,不第後隨吳明德至诏安游玩,見斗山景色靈異,便隱姓埋名於斗山建庵為僧,在當地醫病施藥,普濟四方。圓寂後眾弟子把舊僧房改建為寺,奉祀其為“文佛”,其墓被稱為“文佛寶塔”。後有人見文佛顯靈於泗洲(今安徽泗縣)拯救疫區災民,所以又稱為“泗洲文佛”。

    在福州,各大小巷弄所供奉的守護神便是“泗洲佛”,為此也成為了福州人求神問簽的主要奉祀對象之一。清順治年間周亮工入閩任按察使,對福州民情風俗多留心考察,著有《閩小記》一書,該書卷三“僧伽”篇雲:“福州城內外,凡巷皆築小屋,祀泗洲菩薩,人皆末曉其義,或有一二處求告祈簽,往往靈驗。”其後,成書於鹹豐六年(1856年)的施鴻保《閩雜記》也記載了福州人笃信泗洲菩薩的情況。《閩雜記·泗洲文佛》雲:“福建省城中街巷間,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龛,或鑿壁為龛。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鑿四字壁上以奉者,猶吾鄉之奉觀音大士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