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9:代州寶塔——代縣阿育王塔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9:代州寶塔——代縣阿育王塔

日期:2016/12/14 22:12: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寶塔到底建於何時?●歷史上曾幾毀幾建?●塔下真有神秘地宮? 

    在中國,有19座據稱是古印度阿育王創建的釋迦牟尼佛捨利塔,在佛教界備受尊崇。其中,山西代縣阿育王塔是位置最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造型秀美,雄健挺拔,在現存元代喇嘛塔實例中,建造藝術獨特,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縣阿育王塔默默地守護著這裡的子民,俨然一位經風歷雨的歷史老人,見證著代州古城的滄桑巨變。1月16日,記者趕赴代縣,探訪這座名塔。

  撲朔迷離的前世今生

    阿育王塔坐落於代縣東大街的縣政府後院內。該處原是圓果寺址,可惜寺已不存。塔四周被磚牆圍成一個封閉的院落,院正前方還有個古色古香的小門。站在塔下,須使勁仰頭才能看到高聳的塔剎頂端。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的國王,公元前270年,他弑兄即位後,武力實現了印度史上第一次大一統,建立起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阿育王脾氣暴躁,殘忍嗜殺,後逐漸感悟忏悔、放下屠刀,加入了僧團,將佛教尊為“國教”,還下令在全國大力興建佛寺,並促使佛教走出印度、走向世界。據說,為弘揚佛法,阿育王將原來分屬八國的釋迦牟尼佛捨利,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建塔84000座用以供奉,所建之塔均以“阿育王塔”稱之。

    由於阿育王廣布佛塔的巨大影響,後世所建的同類型塔也多以“阿育王塔”命名,所以,阿育王塔只是一個泛稱,世界各國均有同名者。不過,代州阿育王塔有自己的名字,現有史料可查的第一個正式名字是“毘阇(pi she)”,毘阇是印度佛經中的梵語,中文大致是“最勝”的意思。之後,隋朝出現該塔的第二個名字“龍興”,已經被賦予了政治意義。後經歷滅佛毀塔之劫,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後改塔名為“圓果”, 成為一座普通的佛塔。

    據代縣文化廣電體育局局長黃鳳翔介紹,代縣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遠古時候,代縣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時,用斧頭劈開忻口,放走海水,才露出代州。後來,因有一個大泉眼不斷向外湧水,代縣常遭水患,因此古人建塔壓鎮,以防水患,“該塔在當地百姓心目中,是除代縣邊靖樓之外的最大鎮物。不說傳說的可信性,也不論阿育王塔幾易其名如何變遷,在當地老百姓心中,這座塔是一座神聖的塔,因此也被俗稱為‘寶塔’”。

  寶塔曾歷經三次劫難

    “代州寶塔究竟建於何時,看似明白,實則疑雲重重。”采訪中代縣旅游局副局長李東東說,“坊間多引用光緒《代州志》記載,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年),但查閱光緒版州志並未有此記載。而明萬歷、清乾隆、光緒三個版本的《代州志》中只記載寺院建於隋開皇年間,對於建塔時間則未言及,只用‘古塔’描述,這說明從明朝起,這座塔的年齡就已經撲朔迷離了。”

    存世州志無法考究,現存的歷代修塔碑記也是眾說不一。唐朝道世和尚編著的《法苑珠林》卷中的記述,似乎又將塔的年代推進到“北齊”之前,更或有人認為代塔干脆就是阿育王所建,始建年代甚至可大膽推向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期……如此種種,還有待學者專家考證。

    寶塔的出身暫無法定論,但它三次歷經歲月的洗禮和磨難卻真實存在。現有史料可尋的是代州塔原為木塔,唐會昌二年(842年),代州塔在陪伴了李唐王朝200余年後,迎來了它多舛命運的第一難——那年,武宗李炎下诏全國滅佛,代州塔連同寺院一並遭毀。唐宣宗李忱即位後,重興佛教,代州塔在大中元年(847年)得以重建,塔名改為“圓果”成為一座普通的佛塔,擔當“保境安民”“護佑邊關”的重任。可惜,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圓果塔因雷擊再度被毀;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代州塔再度重建。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年) 數萬蒙古兵侵入雁門關,占領代州,木制的圓果塔被燒毀。公元1271年,蒙古人建立元朝,忽必烈定喇嘛教為國教,在全國廣興佛寺佛塔。至元十五年(公元1275年),代州塔重新屹立,為顯江山和塔永固,此次塔敕建成了磚塔。之後,經清康熙、光緒等歷代修葺保護,200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修補,寶塔至今屹立如初。

  中西合璧風格精妙

    “由於蒙古人對喇嘛教情有獨鐘,建造時自然被建成了喇嘛塔。歷經劫難,屢次涅槃後,代州塔由木質變為磚質,由漢塔變為了喇嘛塔,幾個輪回後幾近回歸了印度‘阿育王塔’的本來面目。更可喜的是,這座塔采用覆缽式造型、中西合璧的造塔風格,獨具精妙。”李東東說。

    代州塔最初形構,尤其是木塔的形制已無從知曉,目前這種覆缽式造型,是印度的“塔”建築中國化後最貼近印度本原風格的形式。站在塔前通體看去,塔呈圓錐形,佛教藏式造型。塔建在台基正中央,台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30米,高1.5米。該塔磨磚砌成,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40米,氣勢恢弘。

    塔座基平面為圓形,周長60米,塔座高大,形狀為雙層須彌座,在覆仰束腰處雕有碩大的花飾和流暢的忍冬紋等,這種圓形塔基在覆缽式塔中實不多見,雕刻方式也是其他喇嘛塔中少見的。塔身狀如倒覆之缽,整體看來塔身要比塔座小了許多,在中國現存元代喇嘛塔實例中,此塔的造型、比例有其獨特之處。塔身之上為塔剎,塔剎由剎座、剎身、剎頂三部分組成,仔細看來塔剎本身又似一座小覆缽塔的形制。剎座為折角須彌座式,平面呈現繁體“亞”字形;剎座下圍有十二根磚雕圓柱,這樣的風格並非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而是典型的西方建築構件,體現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風格,同時也是此塔有別於其他同類型塔的獨特精妙之處。剎身為十三層相輪,象征佛教的十三天;剎頂裝著盤蓋金铎和金頂寶珠,清風襲來,風铎擺動,鈴聲陣陣,這樣既起到了保持塔身清潔的作用,也是在向芸芸眾生傳遞袅袅佛音。

    黃鳳翔對此評價,“代縣阿育王塔不僅頗具獨特的文物建築價值,而且從文化的層面上來說也極具歷史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融多元文化元素於一體,既有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等的碰撞,又加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進而成為多元文化的象征。更深層次地講,它是一座雁門關內外民眾心中的寶塔,也是一座歷代帝王心中的政治塔,一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諧塔,一座佛教徒信仰尊崇的聖塔。”

  塔中佛祖捨利成謎

    在代縣,當地百姓幾乎眾口一詞,認為寶塔是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捨利塔,多年研究寶塔的李東東認為,代塔之所以能夠歷經十幾個王朝,多次大毀大建,除了其政治作用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其塔中供奉的普世所尊崇的“佛捨利”,“但塔中捨利為何時所置,究竟安放在何處,至今仍是迷霧重重,眾說紛纭。”

    記者從李東東處了解到,代塔始建於阿育王時期還是北齊尚待考證,當年放置的捨利是否完好也無從得知,但隋代塔重建時又放入來自於一位神奇的印度僧人的捨利,是有據可查的。代縣民間盛傳捨利在塔下地宮之內,而文物部門近年的一次維修也證實了地宮的存在,但出於保護原因並沒有發掘,這就給捨利披上了更神秘的面紗。

    古印度供養捨利的方式是瘗埋,即安置於塔中、塔上(天宮)或塔基下(地宮)。在我國,較多的是瘗葬在佛塔的地宮。中國為了表示對佛陀的尊崇,就建造帝王陵寢般的“地宮”珍藏佛陀的捨利及聖物。李東東說:“有碑記顯示,在清代康熙三十三年重修塔時,修塔者曾在塔腰找到穴口,並聲稱發現捨利,按此說明捨利在塔之‘腰際’,即為天宮之內。這一腰際捨利,極有可能為元朝重建時所安放,如此推測,與地宮之中的捨利並非同物。”

    那麼代縣的阿育王塔塔下,究竟有沒有可進入的門?塔內放沒放釋迦牟尼捨利骨?佛捨利究竟哪朝哪代誰人放置?已可推測出的是,捨利有過不同時代屢次安放的經歷,分置於圓腹或塔下,即“天宮”或“地宮”之內等。當然按照慣例,地宮內除捨利外,還應藏有經書、佛像、法器等,這些都有待地宮開啟之時,千古謎題才可破解。

    采訪結束時,記者又從忻州市文物局干部田雷處意外得到一個消息,“該塔下部原有一道可進入的門,曾任代縣副縣長的張域先生抗戰時十幾歲,曾進入過塔內玩耍,見到過裡面存放的大量物品。1937年,日軍侵入代縣前夕,代縣老百姓為了保護寶塔內的珍品,連夜擔土掩埋了塔基和進入的門。日軍侵入代縣後放火燒毀了圓果寺,卻無暇打開塔門搶走寶物,此後也一直再無人找到此門。”

    那麼,張域先生進入的塔下之地是否就是地宮?佛捨利是否就在其內存放?這些不解之謎,使代州寶塔更顯神秘魅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