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文化遺址的環境保護 不容忽視

古文化遺址的環境保護 不容忽視

日期:2016/12/14 9:43: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文化遺址本體的變化或者環境的改變,都將影響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社會迅猛發展的壓力面前,古文化遺址的原生態環境顯得十分敏感。
    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往往是古文化遺址遭破壞的高危險期,我國一些古文化遺址正面臨威脅。除了各種自然力——洪水、地震、水土流失、風化、冰凍、雨水等的影響外,還有一些人為因素的損害。

    有些地方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不顧古文化遺址的承受力急功近利地開發建設,在古文化遺址保護控制地帶范圍內規劃、擴建企業,興建各種商業設施、娛樂設施和營運設施,嚴重污染或破壞了古文化遺址的環境,甚至對文物本體構成嚴重威脅。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副主任朱曉東認為,大氣污染、酸雨等環境類污染對文物保護的影響非常大,越發達的地區,這種污染就越嚴重,對遺址的破壞也越嚴重。我國包括樂山大佛在內的許多石質、木質的易受腐蝕的文物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同樣,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對文物和遺址的破壞正在加劇,而目前尚無有效手段加以控制。比利時古遺址保護專家胡戈斯·維爾昆曾表示,汽車排放的尾氣、空氣污染以及水污染對遺址的建築物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遺址附近會造成這些污染的工廠應當堅決搬離。上個世紀90年代曾擔任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的羅蘭·西爾瓦也認為,環境污染對古遺址的破壞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甚至古遺跡附近所使用的音響設備以及游客所使用的播放器等,使用中也產生比較嚴重的噪聲污染,對古建築物產生不利影響。

  環境污染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們必須采取有力措施來加以改善。現在世界各國政府和其他學科領域的專家們都很重視古文化遺址環境污染課題,各國擁有相關的研究機構,並會不定期地進行此類話題的交流和討論。政府對環境保護和歷史遺產給予了更多關注和投入,各地蓬勃開展的環境保護運動對於古文化遺址保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我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對環境污染特別是酸雨對文物遺跡的破壞進行專門研究,希望能夠找出方法對付這一難題。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采取禁止或限量排放污染物等措施來控制污染物排放,並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古文化遺址的環境保護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單獨完成的事。除了環保部門以外,文物保護、旅游、規劃等部門也應積極介入,通力配合,加大對文物古跡環境破壞的查處力度,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關部門在項目立項審批過程中,要嚴格把關,堅持“經濟、生態、人文”並重原則,從源頭抓起,未雨綢缪。在文物古跡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禁止從事污染文物古跡的建設和生產經營活動,幫助古文化遺址保護范圍內的一些排污企業進行轉型。

  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對文物古跡周邊的環境進行整治,力求恢復和保持文物古跡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態系統。在山西大同,當地著名佛像的面部由於空氣中粉塵和煤灰大量存在一度成了“黑面佛像”。為了保護珍貴文物,當地政府最終選擇搬遷部分工廠以及附近的交通要道,從而大大減輕了煤灰對佛像的污染。

  人類造成的污染遺留在大自然環境裡若干年後仍不會消失。保護我們歷史悠久的古文化遺址,首先要從保護環境入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