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鹿蹄澗村楊忠武祠
日期:2016/12/14 22:13: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歷經歲月長河的洗滌和無數次烽火狼煙的洗禮,在“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下,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書寫了一幕悲壯史詩,其後裔奉旨修建的“楊忠武祠”,則將滿門忠烈特有的風采真實地承載記錄下來,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
因楊業血戰疆場,被追贈為“太尉”,谥號“忠武”,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其位於代縣城東19公裡的棗林鎮鹿蹄澗村,為楊家宗祭之地,1996年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月23日,記者走近楊家祠堂,解析此處遺存中的密碼,重溫那段血與火交融的史實。
忽必烈下旨建祠堂
出縣城沿108國道向東行駛約20分鐘,路北赫然顯現一座“天波楊府”的大牌樓。約3分鐘後來到鹿蹄澗村,楊家祠堂坐北向南坐落在村中心。祠堂前東西各矗立著兩座大牌樓,正在搭架翻修。牌樓之間有兩株粗壯挺拔的古槐相對而立。南側正對祠門建有戲樓三間,名為“頌德樓”,為楊氏族人祭祖場所。
記者看到,祠門矗立於高高的石砌台基上,石階下左右蹲坐著一對石鑿獅像,兩旁各有旗桿直立。登階而上,祠門兩旁又有被楊家族人稱之為“犼”的石刻靈獸看守。祠門面寬三間,兩側牆面彩繪了楊家將戰績的連環壁畫;祠門單檐懸山頂,上懸三金字門匾,中書“奕世將略”、東書“一堂忠義”、西書“三晉良將”,均為明清時期山西地方官員所贈。門楣正中是醒目的“忠武祠”牌。祠門內懸一橫匾“忠勳世美”,內側還抄錄有北宋皇帝封贈楊家诰敕數篇。
解說員胡孝華熱情地迎上來。跟隨他跨入祠門,前院建有東、西、北堂屋三間,北屋為通往後院的過門,過門上又懸三匾,中書“氣作山河”、東書“千載忠義”、西書“世笃忠貞”。過門內牆壁上掛滿了楊家將一些轶聞傳說,還有歷代子孫重修的碑記等。
進入後院,便是祠堂的主體部分。當院供奉著祠堂的標志物——鹿蹄石。此外有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東西配殿內是彩塑的楊門女將塑像,個個英姿飒爽;正殿兩側的廊房內則是一通通石碑,其中有元、明等時期碑文題記,為研究楊家將歷史十分珍貴的文物。
步人“楊忠武祠”大殿,坐北朝南的高台上,正中塑著老將楊業與夫人佘老太君之像,其八子兩廂依次排列,台下三面為楊家歷代名將塑像,共22尊。塑像氣宇軒昂,威武雄壯,讓人肅然起敬之余,仿佛可感到當年的楊家滿門保家衛國、血染疆場、英武不屈的忠烈風范。正殿背後,有後世修建的“凌煙閣”,宏偉壯闊。
解說員胡孝華介紹,楊家第十四代孫楊友於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奉忽必烈旨意,在此為其祖先建起了祠堂。到元朝文宗天歷年間(1328-1329年),楊家十七代孫又奉旨再建。而歷經明、清兩代不斷修葺後,20世紀90年代初,旅居台灣的楊家後裔楊清欽回來尋根祭祖,投入巨資修葺宗祠。2003年,祠堂又向省文物局爭取資金,新建凌煙閣,擴大了宗祠游覽空間,現祠院東西寬18米,南北長63米,占地1100余平方米。
鎮祠之寶實為“宗卷”
楊家祠堂每年三月初九都舉行宗祭,唱戲必唱楊家將戲,但鹿蹄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楊家戰死大半的《金沙灘》這出戲。這裡面,還有一個頗離奇的傳說。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唱戲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頓時電閃雷鳴,大雨瓢潑。有人說:這是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說也奇怪後來換了別的戲,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
遺存的鹿蹄石和楊氏宗卷為楊家祠堂的鎮祠之寶。記者仔細觀賞著這塊置於宗祠當院的鹿蹄奇石。奇石高約0.8米,外形玲珑,從南面看石面兩側形如青龍白虎張口,中間刻有仙鶴,上方有猴頭和鹿蹄,為福祿壽之喻。而從北面看,石面刻有一個梅花鹿和斑斑鹿蹄印,其右前蹄抬起似被箭穿而傷,很是逼真。石下有四層方石座,束腰處橫镌“宣聖十德”四字,分五行豎寫“十德”:門高、鄰美、遲老、家和、身安、成家、外和、子孝、省事、人重,落款為“泰定元年(1324)年立”。
這塊奇石,也籠罩著神秘的色彩。相傳,楊業的十四代孫楊友與弟弟楊山在堅州(今繁峙)馬峪河狩獵時,楊友射中了一只梅花鹿的鹿蹄,梅花鹿帶箭奔跑,楊家兄弟緊追至代州地面一個叫聯莊的小村莊時,梅花鹿突然遁蹤入地,楊友兄弟大為驚駭,即令兵士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掘地尋找,掘至地下3尺左右,發現一塊奇石,上雕帶箭梅花鹿。楊友認為這裡是神鹿引導的寶地,於是舉族遷居於此,後奉旨建宗祠奉香火,並將此村改名為鹿蹄箭,後感“箭”字不祥,改名鹿蹄澗。
奇石已用玻璃箱封閉,上面有許多斑駁痕跡。胡孝華說:“傳說這塊石頭有治百病的功效,村裡人有了頭疼、肚疼等疾病都來這裡摳一小塊石頭吃掉。這個傳說使得村民和游人來了這裡都要摳一小塊石頭保存以求沾神氣,為不讓文物受到損壞,楊家祠堂理事會專門做了個玻璃箱將寶物鎖了起來。”
其實在楊忠武祠眾多歷史文物中最為珍貴的鎮祠之寶是楊氏宗卷,為900多年前的南宋遺物。素絹條幅卷長8.1米,寬0.39米,排列順序先為傳記,次為畫像,再為名人贊詩。內裱宋孝宗皇帝1165年(乾道元年)加封楊存中昭慶軍節度使敕令一,並繪有楊克讓、楊文靖、楊時、楊存宗、楊大異五人像。相傳,楊氏家族當年分家時,一家分得“宗卷”主體,即鹿蹄澗楊氏,另一家分得“功勞簿”,為雁北左雲、右玉一帶流散楊氏。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侵占代縣後曾追尋“宗卷”,楊家後裔幾經艱難,終於輾轉保存下來。
聽村裡人講,不僅楊氏宗卷險遭劫難,宗祠在“文革”期間也險遭破壞。“文革”期間破四舊,有人來想毀壞祠堂,楊家六位老人手拿鐮刀並肩站在祠門前,向來人說:“你們要想破壞楊家祠堂,先過了我們六個老頭子的關。”來人也沒了辦法,只好想了個折中的辦法,讓楊家後人將祠堂裡的塑像自行藏起來,這樣也好向上級交代,就這樣楊家祠堂在族人守護下得以存世。
族譜記載與宋史有別成謎
代縣旅游局副局長李東東告訴記者,楊家將有許多豐富生動的戲曲、演義、故事廣為流傳,但其創作的依據不是正史,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楊家將傳奇故事和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和下層文人整理的《楊家將演義》,與正史有許多出入。這不奇怪,但在流傳了幾百年的楊家宗祠族譜裡,許多記載也與《宋史》有別,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謎題了。
據《宋史》記載,楊業共有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而在楊家宗祠族譜裡記載楊業有八個兒子,分別是楊延平、楊延定、楊延光、楊延輝、楊延昭、楊延朗、楊延興、楊延玉。這其中只有楊延朗、楊延玉能相互對應,此外名字就不同了。就是楊延朗名字對應也有區別,《宋史》記載楊延朗為長子,被譽為六郎,而族譜中楊延朗排行第六,家稱六郎。
不僅如此,歷史上對楊家將的第四代(楊業為第二代)也有不同說法,一是《宋史》中記載稱楊延昭(延朗)即楊六郎的兒子為楊文廣,而不是楊宗保。楊家宗祠族譜裡記載楊六郎的兒子為楊宗保,楊文廣是楊宗保的兒子。李東東說:“如果真如宋史所記六郎之後沒有楊宗保,那麼所來的穆桂英等一系列人物故事就無從說起了,這就使得這一史實成千古之謎,楊家祠堂內的一系列遺存便更具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