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福州僅存的滿族會館 有600多年歷史

福州僅存的滿族會館 有600多年歷史

日期:2016/12/14 18:39: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福州八旗會館

    在福州鼓樓區道山路有座在歷史的風雨中飄搖了600余年的老建築——八旗會館,隨著此次道山路光祿坊環境綜合整治的啟動,這座老建築將重現昔日的光輝。本期的“人文鼓樓·發現檔案”就帶你走進這座明代的中使園,清代旅閩京官住所的八旗會館,講述這座老宅院明清兩代的歷史故事。 
    見證福州海上貿易發展

    王勇堅說,八旗會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洪武2年,公元1369年,驸馬都尉王恭修建府城,在此處取土,形成六個大水塘。這個時候它還只是個傳說。

    “真正把這個傳說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私家別院的則是一百多年後的明朝的一個太監高寀。”王勇堅介紹。高寀是當時市舶提舉司的督舶太監。市舶提舉司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是中國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於現在的海關。

    高寀當時住在福州,就著當時取土的水塘創建了園林,成為游宴場所,並時常在這裡宴請賓客。因為是太監的住所,所以當時俗稱“中使園”,又稱“官園”。又因為在城西南,所以又有個名字叫“西園”。這個地方也是福州進出口貿易歷史的又一見證地。

    到了明朝嘉靖初期,督舶太監被廢,這個園子也跟著荒廢了。一直到了嘉靖中期,這座園子先後被王應時、薛夢雷取得,變成別院,重新獲得了生機。

    不過,到了明末清兵進入,駐軍在園中,這個園子的亭台樓閣都一一廢棄。

    康熙中期,四川達州知州林遜,晚年退休住在烏石山(也叫烏山)的西園,在園子中建了荔水莊。到了清嘉慶初年,這個園子又換了主人,知縣李鴻端、孝廉李鴻詩把這座園子購下,還是叫蒹葭草堂這個老名字。

    到了清道光年間,園子再次易主。刑部郎李彥彬、都轉李彥章兄弟購為別業。再到了清代林壽英的手上,在洋尾園建有余耕山房別業。隨後西園並入荔水莊,輾轉多手後,在清中葉建成奉直會館。

 
    八旗旅閩京官要員住宿之所

    “同樣的地方,又有了個全新的名字叫奉直會館,”王勇堅說。因為這個地方在清中葉,改為會館,是奉直奉天、直隸兩省官員郊游、暫居的地方。因滿人居多,民間俗稱“八旗會館”,也就是今天的名字。

    奉直會館為八旗旅閩京官要員住宿之所。據古建築設計師王勇堅介紹,該建築前後五進,主要建築有廳堂、戲台、廚房、亭台樓閣等,建築面積約5000余平方米。現存重建的廳堂一處,長方形,面積360平方米,四面圍牆,雙坡屋頂,穿斗式木構架,木樁特大,屋頂藻井保存較好。

    到了清末,這座老宅子逐漸破損。2004年3月,八旗會館被開發商夷為平地,福州市文物局責令其在原址附近重建,此後這個地方成了福州市曲藝團駐地,終於重新煥發出人文氣息。2013年8月由於存在安全隱患,八旗會館的傳統演出被迫暫停。有關部門將對八旗會館進行保護性修繕。

    如今,道山路光祿坊環境綜合整治正在進行中,在八旗會館處將對現有花壇進行重新設計,以山石造型為背景,象征烏山山體,並通過銘牌的形式介紹福州“八旗會館”舊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