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以實例分析祠堂建築的幾種平面布局

以實例分析祠堂建築的幾種平面布局

日期:2016/12/14 22:03:0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概述:祠堂建築平面布局,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發生變化,祠堂的建築風格也就各式各樣,大小不一,今天筆者就通過實例與大家一起看看祠堂古建築的雄偉壯觀。 (一)單進、單路祠堂:  即由單座建築(享堂)構成的祠堂,如劉猛將祠、王绂、陸羽祠,這類祠堂數量較小,是一種簡式祠堂。    (二)兩進祠堂:  即由祠門、享堂構成的祠堂,兩側或由兩廂或廊道連接,近似民居院落,側翼有時設置祠丁居住的別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頤祠,這是惠山鎮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三進祠堂:  即由祠門、享堂、寢堂(或後樓)或祠門、二門(也可稱儀門,其後部有時有享堂設有戲台)、享堂構成的祠堂,側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別院附房,前者如顧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後者如張中丞祠、原陸宣公祠,這也是惠鎮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四進祠堂:  即由祠門或門樓、二門(也可稱儀門,其後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戲台)、享堂、後堂構成的祠堂,兩側可能有邊路,如原華孝子祠、春申君祠、揚四褒祠、昭忠祠,此類祠為敕建的官祠,規格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五)三路四進式或邊路三進式  主軸線保持三進或四進,並有左、右兩路或一路,一進或二進式。如王恩绶祠,是平面布局為最完整的三路四進式;張中丞廟為兩路三進式(西路由許遠殿、魯班殿、垂花廳組成);邵寶祠為兩路三進式(有北路超然堂)。  以上幾類祠堂側路及後部均可能附有花園,筆者早在1993年與《無錫寄暢園》作者黃茂如總工談及惠山古代園林時,就注意到惠山祠堂群中出現的這一重要的祠堂園林群問題。如顧可久祠右部花園、張中丞祠後部花園、王恩绶祠右路花園、楊延俊右路花園。某些祠堂中路鑿有略具園林趣味的泮池水面,如華孝子祠、邵寶祠、唐文襄公祠等,泮池上加石梁平橋。其中陸宣公祠享堂與戲台間的院落較小,水池索性溢滿整個院落,成為幽深的水院,最為別致。以錢王祠的平面最密集。    一些在惠山山坡上利用山地建造的祠堂,如忠烈祠,進、路形式多變,序列更加優美。這類祠堂是建築規格很多、民間影響較大、祠內都配有戲台。但由於橫直街的拓寬,較多祠堂的祠門或門樓被拆除,使整條祠堂街的街景缺乏界面的變化。

結語:祠堂建築規模多數在10到20間之間,個別大的祠堂有數十間,都是以較嚴肅的殿堂組成,有著高大的牆門、門樓、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築,正廳兩側有廂房等建築。庭院植有樹木花草,莊嚴典雅。其縱向進深及橫向路數,隨祠堂規格、建造者財力及用地規模形態而變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