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5:淨土天宮——應縣淨土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5:淨土天宮——應縣淨土寺

日期:2016/12/14 22:12:3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比應縣木塔還要老的塔? ●石獅為什麼要埋進土裡? ●鋪滿殿宇的藻井是啥樣?

  1933年秋,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應縣木塔時,發現離木塔幾百米之遙處,有一個大型寺廟群,他走進去一看,驚歎不已,連連稱贊,說應縣有三件寶:一為佛宮寺釋迦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偉大傑作,實屬國之瑰寶,世之奇葩;二是淨土寺的天宮樓閣藻井,構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細致,超類絕倫,是國寶一絕;三是淨土寺山門前的一對石獅,“披頭散發”,造型獨特,雕工精美,全國罕見。

  11月1日,記者慕名前往淨土寺。當年的寺廟群已不復存在,只剩大雄寶殿,但其內金碧輝煌的天宮樓閣完好無損,那對披頭散發的石獅仍然堅強地駐守在廟內。

  寺曾占地30余畝

  在應縣木塔前打聽淨土寺的方位,當地市民指著木塔的東北方向說,你是要找北寺吧?原來,當地人稱淨土寺為北寺。

  七拐八轉,在一條小巷裡,找到了淨土寺的門——真的不能說是大門,因為和晉北許許多多的農家小院的門沒有什麼兩樣。推門而入,便是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深廣各3間。殿頂覆蓋著筒板瓦,檐頭鑲著綠色琉璃瓦,坡度較為平緩。檐上用斗拱鋪作,四角挑檐升起,如鳳凰展翅,呈現出柔和的弧線。明間裝隔扇門,次間下砌檻牆。整個大雄寶殿在午後的陽光下,顯得巍峨壯觀。

  一位僧人正在打掃寺內落葉,記者請教他有關寺廟的歷史,他擺擺手說,“我說不好,只知道淨土寺始建於後唐五代,原為唐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家廟。因殘破在金天會二年(注:公元1124年)僧人善祥奉敕在原址上建了淨土寺。大定24年(公元1184年)僧人善聳重修。原來規模很宏大,占地30多畝呢。你請劉書記來,他最了解。”

  他說的是原應縣政法委書記劉耀武。根據僧人提供的電話號碼,打過去,說明來意,那邊傳來朗朗笑聲,“沒問題,我就在附近住,你到巷口來,我給你從山門那兒說吧。”

  記者跑到小巷口,一個身材魁梧的老者大步流星走了過來。老人雖已76歲,但耳聰目明,腰桿挺直。

  “咱們站的這個位置,原來就是山門前的一大片空地,能容納一千多人。”老人生在淨土寺前,一直都沒有離開過,“小時候,我常到淨土寺玩耍,當時,寺廟很完整,全寺建築分布在東西兩軸線上。西軸南端為山門,其後正中有金代捨利塔,十米高,五層八角串珠頂,塔身正中刻蓮花盆,塔的下身刻陀羅尼經文,並有‘(重)熙九年歲次庚辰八月’字樣。塔北是天王殿,殿的東西各有鐘鼓樓一座,還有東西配殿。北端是大雄寶殿,後面是法堂;東軸線南端是禅堂,禅堂北院有東西配房,正中為5間念佛堂。念佛堂背後一小院為藏經樓。藏經樓院內還有東西廂房。據人們傳說,這座千年古剎住過許多大德高僧,外地僧尼經常來掛單,在金元時期香火旺盛。新中國成立前,每年都要舉辦幾次大型佛事活動。”

  一邊往裡走,老人一邊給記者指點當時建築的所在位置。老人回憶,山門上原來掛有一面木刻牌匾,上書三個楷書大字“淨圡寺”,後牌匾在“文革”中被毀了。

  說到此處,老人連連搖頭歎息,“一座千年古寺,在1969年生生的毀了,只剩下孤單單的大雄寶殿。”

  捨利塔比釋迦塔還老

  大雄寶殿前,豎著兩截捨利塔的殘軀,頂部是一個黃銅塔剎。

  這兩截也是前幾年從地下挖出來的,但不是相鄰的兩層。人們為了紀念,把它們摞在一起,新做了塔剎。“捨利塔比佛宮寺釋迦塔要早建25年呢。”劉耀武說,“據縣城裡的一位老居士回憶,上世紀60年代,他在中國佛學《法音》刊物上看到,有一位名叫孫學文的學者,在一篇論述中國古塔的文章時說,山西應縣淨土寺在1021年就建有一座捨利佛塔。這樣說來,比佛宮寺釋迦塔要早建35年呢。”

  劉耀武的這一說法,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五台山廣濟茅蓬方丈、大德高僧淨如法師在上世紀50年代,給家鄉應縣的佛教徒們講經時曾說,“應縣先有北寺(淨土寺),後有塔寺(佛宮寺);說起塔,細不過北寺,粗不過塔寺。北寺捨利塔下有一個地宮,裡面有許多寶物,其中有13顆捨利子。”

  風燭殘年的捨利塔是砂石質,風化嚴重,正面“捨利塔”三字中,“捨”字清晰可辨,其余兩字僅存輪廓。另外三面刻佛像,形態各不相同,四個斜側面刻四方佛法名,“南方”、“北方天鼓佛”、“東方阿”、“西”等字尚清晰,但下部一米多高一截上所刻的經文已難辨認。

  大雄寶殿東西兩邊有觀音殿和地藏殿,但都是近年新建。

  天宮樓閣國內孤例

  劉耀武把記者領進大雄寶殿,仰首指著殿頂的藻井說,“這就是咱最大的寶貝,金代原物”。

  藻井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室內天花的一種裝飾性處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宮殿或寺廟殿宇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裝飾各種花紋、雕刻或彩畫。面闊3間或5間的建築大多只在明間正中使用一個藻井,淨土寺大殿的藻井卻布滿3間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間為斗八藻井,正中金龍盤繞,氣勢磅礴。另外八個藻井則成八角、正六、長六角、菱形等。“這個殿的天花藻井,又叫‘天宮樓閣’,構造精美,雕工巧細。你看,殿頂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劃為9格,分作9個藻井,數當心間的藻井最大,傳說,中間那兩條金色的浮雕雙龍會在深夜飛舞,光照大殿。記者看到,每個藻井中心為一紅色圓星,旁用上萬塊小木條與小木塊飾成“天宮樓閣”,混金彩繪。下層四周置平座,設欄桿,四面各開一門,共八門。仔細觀察,記者發現殿內四周和藻井平齊的牆頭都裝有天宮樓閣,與藻井相呼應,莊嚴雅致,閣內壁板上繪佛像。仰觀殿宇的頂部,頓感到樓閣重重,金碧輝煌。八門九星和天宮樓閣都是小木雕刻,從星檐、斗拱到吻獸、欄桿,構件玲珑精巧,規格手法變化多樣。“這種形制規模、制作精致的金代藻井,在咱們國家還沒有發現第二個。”劉耀武自豪地說,“1983年,北京電影制片廠來拍成紀錄片,吸引了國內外好多人哩。”

  大殿正面1.4米高的蓮花台上塑有2米多高的3尊佛像,端坐中間的是釋迦牟尼佛,西邊是阿彌陀佛,東邊是藥師佛,靠東西牆邊分布有十八羅漢。釋迦牟尼佛的左右站立著阿難、迦葉。大殿內後槽用金柱兩根,柱間砌扇面牆,其牆上滿繪佛、菩薩、天王、金剛、天女等,畫法勁秀,筆力流暢,為清代壁畫,記述了釋迦牟尼佛以及諸菩薩的佛教事跡。

  修繕工程已經立項

  在大雄寶殿裡的後牆根,劉耀武掀起一塊紅布,記者看到了淨土寺的另一寶——那對遼代石獅,“原來在山門前,頭部酷似‘猿人’,梁思成先生考證是遼代文物。“文革”時,這對石獅被人搗毀了面部,埋入土中,前幾年我才雇人挖出來,存放在這裡。”

  石獅不高,大約1米左右,雖然臉部全毀,但還是能看出果真“披頭散發”,非同尋常。

  讓記者不解的是,在大殿的蓮花台前,有一兩米高造型端詳如意,雕工細致精美的臥佛。劉耀武解釋說,這尊臥佛據說是明代文物,原在大黃巍鄉東辛寨村西林寺內。“文革”中,寺院被毀,臥佛埋在地下。據當地群眾傳說,每當夜深人靜,人們常常聽到睡佛呼救。1980年,群眾將臥佛挖出無處可放。當時,已擔任縣政法委書記的劉耀武讓群眾將臥佛送到淨土寺。1994年,他又托淨土寺的僧人將臥佛安放在大殿正中。

  說話間,大殿裡進來數十名居士,原來已到誦經時。

  一位豐姓居士說,每天早上5點半和下午4點半,30多名居士要來寺裡誦經兩個小時,“近年來,佛事活動挺多,北寺的香火越來越旺,大的節日,要來上萬人呢。”

  淨土寺,還能找到往昔的鼎盛嗎?

  據悉,去年12月,國家文物局已經批復同意應縣淨土寺修繕工程立項。或許,輝煌的這一天已經為期不遠。

  本報記者 王晉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