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蘭州至公堂 清代科舉遺存

蘭州至公堂 清代科舉遺存

日期:2016/12/14 18:43:5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蘭州蘭大二院住院部前方,一小孩喊道:“媽媽,前面那是座廟嗎?”孩子媽媽說:“不是,是古代人考試的地方。”

    這座被綠樹鮮花包圍著的古舊建築,有種十分清幽古雅的意境,這就是蘭州至公堂,至公堂在蘭州市翠英門路。在蘭大二院的行政樓頂部鳥瞰殘存的至公堂,它只不過是綠樹掩映下的一座普通古建築而已。在外部裝潢甚美的水泥樓林映襯下,它顯得太不起眼了。

    據《甘肅新通志》記載,至公堂為清代貢院應試之堂。當年的甘肅舉院坐東向西,東西約300米,南北約467米,外築城垣,內建棘圍。西南角開貢院門,進門北行為大門,大門左右兩側設點名廳和搜揀廳。進大門,自西朝東,沿中軸線分布有龍門、明遠樓、至公堂、觀成堂、衡鑒堂、雍門、錄榜所。明遠樓兩側建南北號房,一次可容納4000名考生參加考試。至公堂南北分設監臨總督署、提調道署、監視道署、對讀所、謄錄所、彌封所、收掌所等。

    從史料記載看,至公堂為甘肅舉院的中心建築,是監臨(用大員監臨,以糾察關防總攝闱場事務)、外簾宮(在考場提調監試的官員)辦公的處所。

    至公堂前檐下懸掛青底金字巨匾一塊,上面是左宗棠先生用行楷篆刻的“至公堂”匾額,上款镌寫“光緒元年孟秋月吉日”及陰文小篆“千古大文章”壓角印;下款刻“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陝甘總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輕車都督左宗刻陰文小篆“左宗棠”及陽文“東宮太保恪靖伯”兩方印。堂內金柱懸掛左宗棠撰寫的:“共賞萬余卷奇文,遠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楹聯。

    今天無論是至公堂的匾額還是金柱上的對聯,在風吹日曬下,已變得模糊不清。據史料記載,明遠樓為舉院又一標志性建築,高三層,全木結構,用於監臨、監試、巡察官員登樓眺望考場內外形勢,居高臨下的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及執役人等有無傳遞關通之弊。1919年將劉爾炘明遠樓移至五泉山,改名為萬淵閣,今已成五泉公園一景。

    至公堂一側的平房就是保安的值班室,平時,這座高大莊嚴的古建築緊鎖著雙扇木門,有些陰冷。粗壯的槐樹和零亂而又枝葉茂密的松樹,以及頑強的牽牛花等,將這座氣勢恢弘的古建築重重包圍。至公堂和堂前綠樹以及雜草被一米來高、底漆斑駁的鐵欄桿圍住,中間形成了一段綠蔭披拂的甬道,供人進出。

    值班室裡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有不少的年輕人,從網上了解到至公堂後,特地來看看至公堂是什麼樣,與至公堂合影。”“其實至公堂是個出人才的地方”工作人員介紹道:“既有抵御外敵以身殉國的顏履敬,以死谏诤的御史吳可讀,"文壇泰斗"張國常,一代名醫秦霖熙,蘭州翰林、五泉山人劉爾炘,也有積極參與“公車上書”的王世相等一批與時俱進的精英人物。”

    工作人員還說:“1928年4月,時任甘肅省主席的劉郁芬,在原政法專門學校(甘肅舉院)的基礎上成立了蘭州中山大學,並取"人文荟萃"之意,親手書寫門額:“萃英門”(萃英門於建國後因城市建設已被拆除),現在的萃英門只是一條普通的街名而已。”

    居住在附近的王大爺對記者說:“這裡曾有寶貴的清代古建築群,但後來為了建這個門診樓都拆了,這棟樓底下就是過去的甘肅制造局。”

    王大爺感慨到:一座座的高樓大廈都平地而起,而這些古建築越來越不起眼,就更應該注重保護它們。

推薦閱讀:

武夷山五夫鎮朱熹故裡

蕪湖古城曲徑深處古韻濃

衢州姜塢古村

山東即墨雄崖所古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