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在禅宗的精神觸發下,禅意的空間設計呈現出一種“無相”和“空相”之感,追求一種空靈、發現精神世界中的動靜規律和空間變化,最終達到虛與實、藏與露、動與靜、雅與俗的完美統一,禅學意識中蘊涵了怎樣的中式設計美學?
1、虛實與空靈中式設計美學
虛實是中國藝術的重要概念,同“有”與“無”、“黑”與“白”一樣是一種辯證關系。禅意式的空靈,是從虛的氣韻直至“平淡天真”,這是一種“化境”。老子曾說過,“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因此,虛實相生、計白當黑是中國人對空間藝術上的一個重要認識。中國畫很重視空白,空白處並非真空,而是靈氣往來的生命流動之處,它能激發出人無限寬廣的遐想。這也正如同於琴曲中的弦外之音,追求的更多是意韻之美,虛空不見的意境才是音樂所要表達的最本質的東西。
禅宗所表達的虛實關系,追求的是“空寂”,以“空”顯“實”,重在“空”和“虛”字上。在建築設計中,通過虛實的門窗納入周圍實景,使實景化為游人心中的虛境,這是古典空間藝術令人形成深遠無盡的感覺和妙趣的重要手段及表現形式。
“實”,作為客觀事物,總是有限的;而作為藝術空間之景,卻是融進了無限的想象力與情感創造,因而是難以窮盡的,並隨人的想象與情感而變化,早已超越了有限的形跡。實處生虛,化實為虛,幽深清遠,含蓄隽永,從而創造出中國園林和室內空間的靈動之美。
2、動靜哲學
動和靜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同樣也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禅宗意義的動與靜包含著淡定、恬靜的狀態,要求自己修身養性,達到“身心塵外遠,歲月坐中忘”的境界。
在設計中,水的運用就體現出了禅宗動與靜的原則。中國人把水體稱之為生命之水。眾所周知,水具有浪漫、靈動、歡快、強勁、清新而平和的特性。但禅意的水更多強調的是它的平靜和融合,主要采用靜態水面來營造出一派平和悠靜的自然環境,主張靜態美感。禅意有時也采用水的動態,刻意強調水的歡快和強勁。如左圖,為筆者所設計的天津某俱樂部休閒吧景觀,其設計是以環形噴水裝飾於圓形鋼琴台周圍,向上噴湧的動態水柱使整個鋼琴台仿佛被水托起一般,空靈的漂浮在空氣中,產生一種夢幻般的視覺效果。這樣的水體便與靜谧的環境形成了動與靜的對比,從而使整個室內環境顯得更為靜谧。
3、平淡至極中式設計美學
上面提到了禅宗中的“平淡至極”,禅宗提倡“返璞歸真”、“平淡至極”,至極之後才有宇宙萬物的湧動。天真顯露,才有活潑生機往來的空靈和變化。心中廓然無一物,才會有真實的生命與宇宙自然真純的光氣混入,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周易》“贲”卦中蘊涵著同樣的美學思想。“贲”是卦名,《說文解字》裡說:“贲,飾也,從貝卉聲”。“贲”即今日所說的文飾、修飾、裝飾的意思。“贲意識的產生,就是人類原創審美意識的產生。”
“白贲無咎”以白為飾,它不是指不要文飾,而是飾終返素。絢爛至極又復歸於平淡。“贲”卦所倡導的清新、自然、樸素的審美境界在唐宋時期受到極大的重視。蘇轼曾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峥嵘,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也就是說,事物應該追求文飾美,而美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樸素和自然的“白贲”之美。這同禅宗的哲學用語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謀而合,一脈相通。
禅宗所體現的人類自身的精神理念,倡導質樸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對古人的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對我們當代人精神境界的提升。禅境的明淨清遠、返璞歸真,在這潔淨的空間中,以內心的“實”來填充空間的“虛”;以內心的“靜”來抑制社會的“動”;以內心的“淡”來抑制社會的“繁”,這樣,人的精神最終便可自由徜徉、輕松調解,負重的靈魂便可以得到一種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