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7年,朝陽區文化館從居民身邊搶救了6000余件“破爛兒”,建成一座瓦捨博物館,免費供居民參觀。從舊門樓、大花轎、小竹車,到綠瓦盆、剃頭刀、大水缸,6000余件老物件涵蓋居民吃、穿、住、行各方面,不僅反映了北京的生活變化,也能喚起人們熟悉的生活記憶。
瓦捨博物館位於朝陽區文化館內。灰白相間的磚,兩米多高的大門,像極了當年人們生活的小院。推開大門,裡面完全是一個老物件的世界。一樓大廳裡擺放著舊門樓、大花轎、小竹車,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畫像,櫥窗裡陳列著綠瓦盆、煤爐子;二樓陳列廳裡,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流行的結婚必備“老三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到七八十年代最吸引孩子們的黑白電視機、連環畫等,應有盡有。雖然破舊,但是卻能喚起每一位參觀者曾經的生活記憶。
朝陽區文化館館長徐偉介紹,與一般的博物館相比,瓦捨博物館收藏的多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尋常物件,“你瞧那輛二八自行車,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以前幾乎家家都有,可現在想要找到一輛卻不容易。”據介紹,老物件收集工作始於1996年,當時周邊不少小區開始拆遷上樓,人們紛紛把不要的舊物扔掉,“看著挺可惜,就想將這些‘破爛兒’收集起來,多年以後看著有個念想。”大到電視機、錄音機、自行車,小到連環畫、鏡子、搓衣板,原本被賣到收破爛的人手裡的老物件,成了朝陽區文化館工作人員的搶救對象,歷經多年竟組成了一座極具特色的瓦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