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品河陽
日期:2016/12/14 9:40:26   編輯:古代建築史靜水深流,滌蕩著一個村落的前世今生。
徜徉在河陽古民居,就如同步入了一條綿長的時光隧道。黑瓦白牆、青石鋪道、雕梁畫棟、耕讀家風……即便是千百年後的今天,行走在這個宗族莊園式古建築群裡,撲面而來的仍是一股股古樸儒雅的氣息。
始建於五代末期的河陽村位於缙雲縣新建鎮西端一公裡處一個狀如荷花的小盆地內,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至今依然是聚族而居,耕讀傳家,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創作基地”。
河陽現存的“一溪兩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莊布局乃元代設計,現有十八座明清“十八間”莊園式古民居建築和十五座古祠堂,有三教合一的宋代古剎“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門”以及“八士門”前明太祖朱元璋御賜的石“稀罕”,古代的石橋、農具、家具、壁畫、詩章、匾額、雕刻等在村中隨處可見,還有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的河陽窗花剪紙,以及歷代農民義軍的遺跡、風味猶存的民俗活動,是江南罕見的古村落活化石。
河陽古民居最大特點就是清一色的灰白建築群落,給人以含蓄,委婉的感覺。古民居多為四合院、大天井、磚木結構、屋面雙披,別具一格,有的古宅弟大門前築還有“圓洞門”,門為圓形的園林建築,門上寫著“循規”、“映月”等字。村中的答樵路上立有32個馬頭狀的牆頭,遠遠望去像極了一匹匹昂首的馬頭在仰頭長嘯,氣勢非凡。
提起河陽最著名的建築,非“八士門”莫屬。河陽村民中有94%姓朱,朱氏歷代先祖以耕讀傳家,重農經商,人才輩出,富甲一方。宋元兩代曾出八位進士,形成了“義陽詩派”,相傳“八士門”正是為此而建。“八士門”前還有一對無頭的石獅子,石獅乃明太祖朱元璋御賜,取名“稀罕”,意指河陽一村出了八進士實屬稀罕。“八士門”為河陽村正大門,歷史上河陽人一直以為它在中峰山“五龍搶珠”入脈處,風水上極為重要,因此又稱它為“八字門”。河陽人娶媳婦、嫁女兒、出殡都要過“八士門”,此風俗沿襲至今。
“耕讀傳家”一直是根植在河陽人心中的生活理想,他們認為單單“耕種而食,鑿井而飲”是為求生存,要發展則必須“學而優求仕”。於是,朱氏先祖將“耕讀”作為家訓融進了河陽朱姓居民的日常生活點滴中,甚至是河陽村宗族莊園式古建築群裡——從“朱氏博物館”到“廉讓之間”,從“耕鑿遺風”到“循規映月”,從百米古街到大小巷道院落,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
歲月靜好,河陽以融入歷史的靜穆,無言地見證著時代變遷。
作為江南眾多古鎮中的一員,河陽村清淨不失韻味,沒有嘈雜和喧囂,卻多了幾分雅致和內涵。世代生活在此的居民們,不僅延續著歷史的傳承,更得到了生命的饋贈。據了解,河陽村現有人口3655人,其中有695位60歲以上的老人,占人口總數的19%,80歲以上的老人有118位,90歲以上的老人有12位。
憑借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古色古香的河陽又造就了一個休憩養生、長壽福地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