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哥特式教堂建築的美學意蘊

哥特式教堂建築的美學意蘊

日期:2016/12/15 1:19: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每一種建築的風格形式,都是人類為表達某種特定的生存理念及滿足其精神慰藉和審美訴求而創造出來的。因此,建築物作為“凝固的音樂”不僅具有美學上的功效,更是人們心靈世界的一種物化形態。歐洲的教堂建築呈現多種風格,其中以空靈、高聳、尖峭的哥特式風格最為多見。

  不在尋索,在靜候

  哥特式建築肇始於法國,是14世紀至15世紀風靡歐洲的一種建築形式。“哥特”的語義是粗野之人,因而哥特藝術起初是低俗藝術的代名詞。在中世紀歐洲人的觀念裡,羅馬式建築屬主流范疇、居正統地位,其後興起的建築形式則被貶斥為“哥特”(野蠻)。但哥特式建築逐漸為宗教界所關注和青睐,並強調哥特式教堂是上帝的居所,將人在空間上對神聖的向往,變成上帝對人顯示他存在的場域,因此,哥特式建築最早體現於天主教堂。隨著社會心理的變遷和審美風尚的流轉,哥特式也漸趨向世俗建築擴展和滲透。

  哥特式教堂建築最突出的特點是徹底脫離了羅馬式建築的影響,成為具有獨創性的建築結構體系。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築樣式以減輕屋頂的重量,比羅馬式半圓形拱頂更穩固,內部空間也更高曠。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非常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建築全身。無論牆體還是塔身,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且每棟哥特式教堂建築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擎天的高塔將內蘊外觀皆豐富無比的教堂巨構與天地相契合,猶如自然中一片密閉的森林,除了令人心往神馳之外,也為人留下了長久的感動。另外,哥特式建築的窗牖輪廓較之羅馬式建築也大大增加,還有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一些目不識丁的天主教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征著天堂,《聖經》中的諸多聖者躍然玻璃窗上,酷似絢麗多姿的舞台畫面。

  歐洲著名的教堂多是某一時期哥特式建築風格的代表。譬如,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巴黎聖母院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的傑作;而科隆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等則堪稱中、晚期哥特式建築的典范。再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是巴洛克時期哥特式建築的頂峰,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是古典主義哥特式建築的代表。這些教堂的建築由於工程浩大,從奠基到竣工一般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少則幾十年、百余年,多則數百年。科隆大教堂1248年奠基,1880年最終落成,前後經歷了六個世紀;米蘭大教堂始建於13世紀,到1965年安裝完最後一扇門,歷經700余年。哥特式教堂的建築之美令人贊歎,而它又透出何種的文化訊息和人文秘笈呢?興建於12世紀至13世紀的巴黎聖母院,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與雕刻的代表,其正面一對60余米高的塔樓格外巍峨壯觀,上面雕有內容豐富而精美絕倫的宗教故事。而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屋頂,每個塔尖上都有人像雕塑,這些雕像如同守護神一樣日夜守衛著教堂。

  哥特式教堂帶給人的,不在於尋索,乃在於靜候。正如羅丹所說:“人們從大教堂帶走的記憶,使人不由得不肅靜;正是在這種肅靜裡,靈魂才能體驗無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樂。”所以,教堂建築並不在描繪任何的東西,在它那裡,開放著一個世界,一個通往神聖之域的世界。

  科隆大教堂與兩位“康拉德”

  提起哥特式教堂,法國人一定會說“巴黎聖母院才是正宗”,但擁有科隆大教堂的德國人可能要提出反駁,因為科隆大教堂尖尖的高屋頂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其“哥特味”也更濃。其實,無論巴黎聖母院、米蘭大教堂,還是英國人引以為榮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傑作,其風格樣式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而相比之下,由16萬噸石頭堆積而成、如石筍般林立的科隆大教堂,從奠基之始直到形成今日之規模,背後所蘊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確是其他建築無法比擬的。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區主教康拉德·馮·霍施塔登在聖母升天節這天為大教堂動工舉行奠基儀式,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始。最初的工程從1248年到1322年的唱詩堂封頂開始,前期工程耗資巨大,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簡直難以想象。雙頂教堂直上直下,既要保證底座地基的穩固,又要體現哥特式建築獨具的垂直線效果。據說,當時的人們是先修建直聳入雲的柱子,再安裝木制起重機,最後實行“高空作業”。今日的我們已無緣看到那空中樓閣般的腳手架,但僅從它長達14米的中跨也可想見這座建築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運工乃至各種後勤人員日夜不停地加緊施工。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擔心“纖細”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牆將屋頂托住。為此,設計師巧妙地利用了羅馬式大教堂建築中的拱門設計,創造出有尖角的拱門、肋形拱頂和飛拱,幫助立柱共同支撐穹隆式吊頂——這正是哥特式建築的精髓所在。1322年,地區主教海因裡希·馮·維思伯格主持唱詩堂封頂儀式,工程告一段落。而現在高達157.38米的大教堂完成於1880年10月15日,這期間經歷過近600年的停工期。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帝國強盛、財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盡的工程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德國人極欲表現自己的強國地位,下決心在原教堂基礎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1864年,科隆市發行彩票籌集資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不斷被加高、加寬,終於形成了今日由兩座“高塔”為主門,內部呈“十字心”為主體的建築群。二戰後期,大教堂受到了破壞。但戰爭結束後,時任德國總理的康拉德·阿登納出於對家鄉科隆的熱愛,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煥然一新。現在的科隆人對這兩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總理的貢獻都推崇備至。

  科隆大教堂內也是寶物多多,最著名的是重達24噸的大擺鐘和一個中世紀的黃金匣——三王龛。大擺鐘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無霸”,而三王龛則是由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組合而成的“寶中寶”。像科隆大教堂一樣,所有哥特式教堂處處充滿著神聖的符號,如高聳入雲的塔尖、宏偉的正堂、巨大的穹隆和支柱,精美的繪畫和栩栩如生的雕刻等等。走進哥特式教堂,面對高聳直立、堅實厚重的內牆,人就顯得格外渺小,而微弱、朦胧的光線,則使人深覺罪惡感的沉重。黑暗並不可怕,相反的,它好似帶有召喚的姿態,像是准備向人明示某些東西似的,為等待和虔敬的心靈播下信仰。哥特式教堂建築的莊嚴與堂皇,能夠激發人們的崇高情感和澄澈思緒,從而把人引入靜谧、肅穆與向上追索的境界之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