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至19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五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博物館與記憶學術研討會在古都西安召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副局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宋新潮,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以及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及會員代表170余人參加。單霁翔作了重要學術報告。
2010年中國博物館學會正式更名為中國博物館協會,這標志著該會從推進學術研究為主旨的社會團體向全方位為博物館行業建設和發展服務的綜合性行業組織的轉變。此次大會的召開就是為了將協會建設為順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型行業協會,落實國家文物局黨組對協會建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單霁翔為與會代表做了題為《關於廣義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的思考》的學術報告。他通過大量事實和詳盡的論述,對當前博物館事業發展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系統的科學分析,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單霁翔指出,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廣大民眾對於博物館社會性和公共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反映出博物館在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在質量提升方面重視不夠;在館捨不斷完善的同時,在融入社會方面重視不夠,博物館面臨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實現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從“館捨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緊迫性。
單霁翔強調,面臨持續的大規模城鄉建設,人類社會珍貴的文化記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在此形勢下,博物館不能再囿於傳統框架,不能再將博物館的活動空間和影響范圍,循規蹈矩地限定在館捨之內或有限領域,而應該努力站在時代前沿,將更多的文化遺產納入搶救保護之列。需要從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入的角度,梳理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更加多樣化地理解博物館的專業化功能與社會化職能,探索新的博物館類型和相應的發展方式,突出強調文物博物館事業“整體的觀念”,將傳統的博物館理論,擴展為全面發展、兼容並蓄、動態開放的博物館理論。
他指出,博物館文化的展示空間從館捨到社區、從城市到鄉村、從地上到地下、從國內到國外,將文化遺產置於博物館的廣義范疇來認識,體現出外向的、多維的、以促進社會發展為己任,以滿足公眾需求為核心的發展思路和時代精神。博物館功能與職能的拓展和深化,也賦予博物館工作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不斷湧現的舊址博物館和遺址博物館,將保護對象擴大到不可移動文物,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特定館捨建築和文物藏品的概念;生態博物館和社區博物館,將保護范圍擴大到文化遺產區域,尋求文化遺產未來的延續和發展;數字博物館,突破空間和時間的界限,在更廣闊的范圍促進博物館文化的影響和傳播。我國博物館事業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愈來愈被人們所認識,可以預見博物館學和博物館事業,無論在數量上、規模上、發展速度上,以及在內容和方法上,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廣義博物館”時代必將會到來。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宋新潮在本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對第五屆理事會過去三年的工作進行總結,並對未來三年提出了工作思路:加強博物館行業規范化建設,繼續堅持協會的學術功能,引導博物館各項業務活動,加強各類博物館人才培養等。
本次會議通過了“協會章程”的修訂案,選舉增補了協會的理事、常務理事和副理事長。
在大會期間,部分國內博物館界的專家、學者還圍繞2011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與記憶”從心理學、社會學及傳播學等角度進行專題研討(見4版)。會議發布了《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報告(2008-2009年度)》。
這次大會是協會適應我國博物館行業發展形勢、探索協會作為全國性行業組織的功能、更好地服務於我國博物館發展的一次重要會議,對於中國博物館協會的建設與發展,乃至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都將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
部分代表參加了陝西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20周年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