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943處)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並的項目(共計47處),蘇州有26處不可移動文物上榜,其中的張家港黃泗浦遺址與太倉海運倉遺址是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直升”進入第七批“國保”名單。到目前為止,蘇州共擁有51處“國保”單位。
蘇州此次入選的26處“國保”單位,仍以宋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築居多,2處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的大型遺址,顯得比較突出。黃泗浦遺址(南朝至宋)位於張家港市楊捨鎮慶安村與塘橋鎮灘裡村交界處,北距現長江約14公裡,東距張家港市區約3公裡。2008年11月,張家港博物館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該遺址。由於遺址緊臨黃泗浦,因此命名為黃泗浦遺址。從當年12月至2010年1月,由南京博物院、張家港市文廣局、張家港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黃泗浦遺址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通過發掘表明,黃泗浦遺址主要是南朝至宋時期長江入海口南岸一個規模較大的集鎮港口,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陶器、鐵器等日常生活用具,尤其是瓷器的窯口相當多,來自全國各地。黃泗浦遺址臨江入海的地理位置,在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獨特的作用和意義。
在國家文物局主編的《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中,蘇州市共有2處重要新發現入編,其中一項就是太倉海運倉遺址(元)。2008年夏蘇州博物館與太倉文物部門共同對太倉海運倉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發掘。海運倉遺址位於太倉城廂鎮南郊區,整個遺址為台形,是元代至明代早期古代國家倉儲遺址,占地約20萬平方米,其規模是目前已知全國最大的元代糧倉。這個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元代囤糧、賦稅制度以及地方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