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式文化之書房中坐具的中與正
日期:2016/12/14 22:02:11   編輯:古代建築史明清之前的傳統學問,都是身心性命之學,若非如此,則不足以修身,更不足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人認為人身與自然有密切的關系,“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人身上的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和脈絡上的眾多穴位,分別對應著自然界的某些現象,比如時辰和經絡運行的對應規律等。只有使經絡保持通暢,才能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才能保證精氣神的充足和身心健康。如何使得經絡通暢?那就要端正身體和心理。
正身、經脈與健康
在中國人看來,人的身體應該是端正和放松的狀態,若有歪斜扭曲,則氣機不圓滿,是有缺陷的。中國的正式家具尤其是書房家具,可輔助修正身體,使形端神正,做到正身。身形正才有身勢的正,若身形不正,則身勢倚側,易於使局部肌肉勞損。古代有各種辦法,如以讀書、導引、武藝等活動幫助端正身體,修養身心。六藝的教育中就有許多屬於正身的內容,除了在學習過程和運動鍛煉中保持端正以暢通經脈之外,日常生活中保持端正更為重要。
緩動以持中正
儒家講究的中正不僅是思想行為的中正,更是身體的中正。“站得直,坐得正”是說立身行事,同時也是指坐立之姿。《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端正即威儀,有威儀自然就有尊嚴。《樂記·第十九》:“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平時待人接物端端正正、彬彬有禮,會被認為有修養,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尊敬,這種尊敬是靠自身的威儀樣貌獲得的。很多偽君子也扮作道貌岸然的樣子來欺騙人,也是因為他用身形的端正做出了威儀,先讓人在形式上信服,但心地不正,雖藏得了一時卻藏不了一世,最終還是會被揭穿。
修身之坐
唐代之前極少見高的凳子,基本都是以跪坐的形式席地而坐,或者跪坐在寬大的床上。唐代前後中原本土所說的床,就像一個寬大的高台,如敦煌壁畫《維摩講經圖》、北齊楊子華所畫《校書圖》、唐代閻立本所畫《歷代帝王圖》中的高床,將人的整個身體托離地面。跪坐的時候可以自然地直立身體,整個上半身都是端正的。盤坐時臀下要加坐墊,否則很容易彎腰向前俯身。如果隨意而坐,則要在身旁放一個矮矮的靠幾,過去也叫做隱幾,用來支撐手臂,有長方形的,也有圍著身體後面繞半圈類似圈椅扶手的樣式。這種靠幾能在很多古畫上看到,有出土實物,故宮也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