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延續古建築群的生命力 大家開始有意識地保護它們
日期:2016/12/15 1:31: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都昌縣蘇山鄉有著深厚文化古韻的鶴捨村發生火災,一幢古宅被燒毀。該村現有保存完好的20余棟古民居建築大多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少部分為明代建築,這些琉璃瓦古建築群外觀整齊劃一,山頭鳳尾疊起,建築裝飾非常精美,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旅游價值。
走上一排石頭台階進入村口,就是一個長方形池塘,這些古建築就建在池塘的周圍。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幢被燒的古宅。古宅旁邊上堆著幾十根被燒壞的木頭,古宅內更是一片狼藉。一位老人正拿著小鋤頭,尋找著有價值的東西。只見古屋造型和結構整齊劃一,古屋群大門朝向與祖廳一致,統一向西。大門木制門檐雕刻精美,飛禽走獸,形象生動。所有古屋都是由長方形的“大八間”和“小八間”組成。
村民告訴記者:“大、小八間屋中都有天井取光,每逢下雨,屋上四面的雨水,全部從天井下瀉,這叫四水歸堂,象征著財不外流。整幢古屋都不向外開窗,象征著財不外漏。”
記者來到鶴捨村的祖堂,祖堂非常宏偉,保存完整。雖然村內建築密布,巷道狹窄曲折,但祖堂之前開門見遠山,場地極空曠。出祖堂大門有一長方形池塘,面積約600平方米。塘岸及四周空曠地均用花崗石鋪設,古人稱此塘為“溢香池”。
一幢古宅的天井已經破碎,不少木頭出現了斷裂,古宅內十分零亂,房內雕刻也不同程度被破壞。很多古宅的外牆體出現脫落,磚頭出現風化,還有幾幢古宅已經倒塌。因此,村民把它當成廁所。一位老人告訴記者,雖然他們知道拉電線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但大家確實存在用電需求。村民說,這些古宅曾是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因地制宜,他們只能在屋裡生火,做飯,但又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
鄉裡每年都會拿出一些資金進行修繕。雖然古建築群歷經滄桑,但基本保持原貌。隨著村民保護意識的增強,政府村落社區建設政策的深入,政府各職能部門在古村落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鶴捨的古建築群存在很多保護難題:一是資金問題。該村占地20多畝,有20余幢古宅,每年縣裡、鄉裡的拿出的維修基金只能說是杯水車薪,維修速度根本趕不上大自然的破壞速度;二是建房問題,現有古宅不拆除,村民就無法在原址上建新房,且如果不拆除,相關職能部門也不會批復重建;
文物館的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鶴捨村古建築群的保護難題,他們2004年就向省文物部門申請將該村推薦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批復一直未通過。很多地方都存在同樣的難題。他希望國家文物保護部門能針對古宅早日出台相應的保護條例,為古建築保護指明方向。
看到古宅開始風化損毀,不管是村民還是游客,都覺得惋惜。為了延續這些古建築群的生命力,村民開始有意識地保護它們。在古宅居住的人特別少,大部分是一名老人獨守著一幢古宅。該村的古建築因年久失修,正在逐漸破敗,加上村民私拉電線,這些琉璃瓦古建築正失去它精美華麗的外衣。存在很大的消防安全隱患。古建築群落保護利用和傳承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首個以地方高校為主整合科技資源承擔的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