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社會意識形態對古建築影響
日期:2016/12/15 2:01:52   編輯:古建築結構建築總是根植於一定的環境,包括物質與精神方面,他同時也是一門以人為中心的學科,是社會化的產物,社會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建築的發生與發展。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社會文化與社會意識相對穩定,使得其對建築的影響明顯且深遠。
首當其沖的是傳統禮制對建築的影響,森嚴的等級制度使得各個階級的建築在平面布局、規模、形體、用材、用色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
如明清兩朝的紫禁城,在建築形體上,通過房屋的開間多少和屋頂形式表現房屋的等級。間數以11開間為首,屋頂按庑殿、歇山、懸山、硬山依次選用,最高者復加重檐,以龐大的群體建築形象展示君臣、父子、夫妻的倫常關系。中國民居的四合院建築也深刻體現著傳統禮制的影響,沿中軸線排列的三個院子,中間的正院面積最大,是整個住宅空間、功能和精神的中心,而其他兩個則小,僅作僕人住宅和雜物間。正屋處於住院北部,形體最大,是待客和禮儀之處;旁為耳房,為主人居室和書房;正院兩側有廂房,為子女居室。整個建築主次分明,長幼有序,體現著封建家庭的禮制關系。
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的制約,中國傳統尚儉德,不提倡巧麗的營建之風,壇社宗廟,城阙潮市,都是宗法、禮儀、制度的皈依。但宮館、台榭、園林等建築過於奢侈,要麼是君王驕奢,要麼是臣民侈僭,古史記載不美其事、不詳其實,以奢侈逾制以警後世,示其“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