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始建於元朝 為了加強思想統治 籠絡漢族的封建貴族而建
日期:2016/12/15 1:31: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北京孔廟是中國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在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大德十年建成。孔廟,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198塊,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孔廟從1928年起對外開放,供人游覽。
中國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在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 北京孔廟,1306年(大德十年)建成。1411年(明永樂九年)重建。宣德、嘉靖、萬歷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聖祠, 清順治、 雍正、 乾隆時又重修,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將正殿擴建。孔廟雖然經過歷代重修,但其結構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風格。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國子監街。占地2.2萬平方米。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築,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馬碑,進門東西有碑亭、神廚、神庫等,並立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118 方,題刻歷代進士5萬多名。進大成門至第二進院,正殿名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築,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瓦筒瓦重檐庑殿頂,殿前月台三出陛,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
北京安定門內有條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這條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間式彩繪木牌樓,是北京保留牌樓最多最完整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槐花飄香。北京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的東端。
北京孔廟,始建於公元十四世紀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籠絡漢族的封建貴族和士大夫,下令襲歷代舊典,命宣撫王楫於金樞密院建宣聖廟,祭祀孔子。據《元史·哈刺哈孫傳》:“京師久阙孔子廟,而國學寓他署,乃奏建廟學。”至了1302年(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六年),在今址正式建廟,於1306年(大德十年)建成。
北京孔廟規模宏偉,占地廣闊,約2.38公頃,古建築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現有房屋286間,前後共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序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崇聖祠五座建築。大成門外東有碑亭、宰牲亭、井亭、神廚;西有碑亭、致齋所、神庫、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大成門內系中心廟院,院內青磚鋪地,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兩旁濃蔭掩映著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設有祭奠焚紙燎爐,甬道正中西側還有一眼古井。甬道盡頭是巍峨莊嚴的大成殿。它坐落在以漢白玉雕雲頭石柱欄桿的月台上。
北京孔廟坐北朝南,占地約2萬平方米,有四進院落。主體建築順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座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 大成門左右各有一座角門通向中院,中院甬路兩旁有11座明清兩代的記功碑亭,還有一座磚砌焚帛爐和一口經清高宗賜名“硯水湖”的古井以及古樹“除奸柏”。大成殿是從前舉行祭孔典禮的地方,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頂。前檐裝修為菱花格扇門窗,磚石台基四周出石護欄。
大成殿
祀主殿。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開間,紅牆黃瓦,重檐庑殿頂最高等級的雄偉建築。殿內主座設置有孔子畫像及其神牌位。主位兩側分立有顏回、孔伋和曾參、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現在仍有娛樂性的“祭孔”禮儀表演以供游人觀瞻。大成殿院落東西兩庑房,原是放置歷代先儒哲人從祀牌位之處,現已辟為首都博物館
建築特色
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布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 先師門(又稱棂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檩,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檩,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檩,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颢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遺留下來彌足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和孔子儒學的重要史料和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