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陝西韓城:刻在元代建築中的普照寺歷史

陝西韓城:刻在元代建築中的普照寺歷史

日期:2016/12/14 18:41: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普照寺

 

                                      普照寺

 

   普照寺:充滿佛教氣息的元代寺廟遺存

    韓城是中國現存元代建築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走進韓城就似走進了一座古建築博物館,而在眾多元代古建中,普照寺是具有標志性的建築。普照寺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時期,特別在唐初就在韓城地區盛行,建寺甚多,由於歷史原因,現在保留極少,普照寺是幸存古建中的佼佼者。 

    普照寺位於韓城市東北10公裡昝村鎮吳村,古寺建在10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依山而立,居高臨下,頗有虎踞高山之勢。光是看地理位置,就比一般的寺廟要顯得莊重霸氣許多。

    來到普照寺門口,山門的建築已有些斑駁,但整體的古建築氣勢依舊。邁過門檻,進入寺裡,在山門兩側牆上鑲嵌著的兩根石柱上,由於年代的久遠,石柱上雕刻的圖案只能依稀可辨。拾級而上,穿過兩道坊門,即來到大佛殿前。在我們所見過的北方元代建築之中,大佛殿頗與眾不同:單檐九脊頂,屋蓋的坡度平緩,檐柱的側腳和升起比較明顯;顯然斗拱已是元式,但大木的結構和做法更多的沿用了宋、金兩代的制度。殿內有佛像五尊:釋迦佛居中,迦葉、阿難左右侍立,文殊、普賢相向而坐。五尊造像明顯以陝北石窟寺中的北宋佛雕為原型;無論是其外在的造型還是其內在的精神,都和宋塑一脈相承。令人稱奇的是,近年,從普賢菩薩的腹內發現了明確的元代紀年“泰定丙寅五月”,公元1326年。這已是陝西現存最早的泥塑佛像了。

    大殿的天花板可謂是一個小型的藝術長廊。上面裝飾著130幅彩繪畫,有花草蟲魚,人物走獸等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元代藝術珍品。站在大雄寶殿廟門口的平台上向四周眺望:一切盡收眼底。遠處的群山層巒疊嶂。在陽光的照射下,普照寺山下院落裡琉璃覆頂的古建築折射出柔和的光芒……

    如寶庫般的元代建築珍藏

    普照寺內並非只有普照寺這一座古建,近幾年,為了保護好元代建築,經省文物部門批准,韓城擬將急需維修的元代建築約十多處逐步搬遷到規模較大的元代建築之地普照寺。現已搬遷了兩處四座建築,連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築及配列建築共12座,占地8000余平方米,最終建成約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築博物館。

大胸寶殿

 
                                   大雄寶殿 
    看過普照寺,我們得以對博物館內新遷入的元代建築一一細細研究一番。天圓寺大殿,原址在城北大池埝鎮西原村,現在被用作博物館的大門。如果說普照寺大佛殿是以繼承前代風格為主的話,天圓寺大殿則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懸山式的屋頂,斗拱下出現了元代標志性的大檐額。前、後檐明間各用兩根粗圓的八稜石柱。後檐柱上果不其然地發現了金代承安四年(1199)的施柱題刻。從整體風格上來看,天圓寺大殿雖不失醇厚,卻更多的顯現出質樸和粗犷。

    高神廟的三座殿宇,原址在老城南郊蘇村外突起的高台上,現被遷移至普照寺高台前空地的東側。只是布局比較奇特,三座建築分前、後兩排,一座緊挨著一座地矗立在一起。這應該是韓城本地比較成熟的元代建築的典型。

    讓我們更為欣喜的是紫雲觀,在館內一位老師的引導下,我們來到一片尚未對外開放的區域,田埂菜畦之間,居然別有洞天。普照寺背後的小山上,原來是一處古代的山寨,十分空闊平緩。原址在韓城象山中學內的紫雲觀,一組共六座建築就被整體遷移至這裡。博物館的老師介紹,這六座建築是完全按照原先的方位和平面格局在新址布置起來的。三清殿為紫雲觀主殿,小小的三間,結構也很簡單。此殿最引人注目之處也許是正脊上一對精美的元代琉璃鸱吻。猶龍殿為紫雲觀後殿,東、西兩側還各有配殿兩座。和高神廟三殿的精工細作相比較,紫雲觀的殿宇,體量小,結構簡單。可是整體看來,卻是以小見大,氣象堂皇,顯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獨到的空間組合魅力,遠非今日的高神廟可及。

    離開博物館,我們一直都在思考,雖然古建築的異地拆遷並非最優的選擇,或許也是一種解決方案。對許多孤立無援的古建築來說,集中的保護也許是最合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韓城元代建築博物館確實為中國古建築的保護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實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