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政府部門大興土木,政府要員也蓋房建屋,新建各類建築,形成南京城建的重要特色。這一時期的建築被稱為“民國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前後38年的時間裡,在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漢三鎮、陪都重慶、廣州、廈門、青島、煙台、沈陽、大連、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築,種類多樣,風格各異,體現各個城市的獨特風貌。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南京的民國建築是中國近代建築(1840-1949)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經歷了產生、轉型、鼎盛、停滯、恢復五個時期,主要建築風格有折衷主義、古典主義、近代中國宮殿式、新民族形式、現代派以及中國傳統民族形式六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民國建築經歷了由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的發展軌跡。
建築風格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氣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諸多因素相融合的結果。
民國時期,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廣州、青島、大連、長春、沈陽、哈爾濱等城市的建築更多的體現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館”。這些建築對這些城市而言,並非是城市歷史發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它們或多或少帶有一種政治上、文化上強加的色彩,有被動的成分在裡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近代史與東西方關系史上的一個“怪胎”。
而南京則不然。南京的民國建築並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化上的強加成分在裡面,它是主動的吸納。中國北方建築的粗犷渾厚、南方建築的靈巧細膩,與西方古典建築的雍容典雅、現代建築的簡潔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奂都市繁會圖卷。直到今天,民國建築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築中的一大景觀,令人駐足流連。
多為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大多數是單層,少數是雙層,宮殿、廟宇多為重檐歇山頂,民居多為人字頂。民國時期,這一形式的建築基本上沿襲著舊有的功能布局、技術體系和風格風貌,保持著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傳統品格和鄉土特色。南京傳統民族形式的建築中,除了數量眾多的民居外,古代寺廟一般都是以多座建築組成庭院,各院之間以軸線串連起來,形成建築群。通常平面都是呈對稱布局,中軸線上分布著寺廟的主要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是19世紀20年代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築任意模仿歷史上各類建築風格,或自用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究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勻稱,注重純形式的美。這類建築在清末南京開埠後比較流行。民國建立後,這類建築逐漸淡出。
主要是指17世紀後期從法國興起的古典主義建築。其特點是以古典柱式為構圖的基礎,突出軸線,注重比例,強調對稱,講究主從關系。這種風格的建築多被應用在宮廷建築、紀念性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中。古典主義建築以法國為中心,首先傳播的歐洲其他國家,後來又影響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大約在20世紀初,這種風格的建築出現在南京的校園裡。
這種風格的建築是中、西方的建築師力圖將中國傳統的建築造型和西方現代建造技術結合起來而作出的一種嘗試,19世紀後期在南京開始出現。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計劃》中明確強調首都南京的建築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盡量采用”。由於這類“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築既符合現代建築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現中國傳統建築的外貌,順應了時代潮流的要求,所以在上世紀20~30年代的南京,這種風格的建築成為一股時尚。
這種風格的建築較早出現在教會學校中。教會學校中之所以要采用這種建築造型,意在利用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表達教會尊重中國文化的姿態,以使中國的學生在傳統建築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此後,這種風格的建築擴大到大型紀念性建築、行政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
20世紀30年代,中國一些有見識的建築師看到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與西方現代建築技術、現代建築功能相結合的矛盾,同時考慮到宮殿式建築造價昂貴,費時費工,以及建築格局呆板,於是提出了創新的主張,反對繁瑣的復古主義形式,反對大屋頂,探索將中西方建築有機地融合起來,創造出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傳統特色的新民族形式。
這類建築一般采用現代建築的平面組合體型構圖,大多采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或采用現代屋架的兩坡屋頂,造型簡潔對稱,在檐口、牆面、門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內施以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並輔以適當的傳統建築圖案。這類建築兼顧西方現代建築技術、現代建築功能的需要,同時又帶有中國民族風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和諧統一。上世紀30年代南京對這類形式建築的探索當時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歐洲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的變化,西方現代派建築應運而生。這種風格的建築強調建築式樣與時俱進,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的建築式樣的束縛,積極采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創造出反映時代特征的新建築風格。由於這一風格的建築實用、經濟而又美觀,便於新材料、新結構的應用,所以一經產生,迅速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
20世紀30年代這種思潮影響到中國的建築師。他們緊跟時代的脈搏,在南京等地也設計建造了這一風格的建築。抗戰勝利後,這一風格成為新興建築中最常采用的建築風格。
南京民國建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一個近現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南京民國建築,其設計、構造、風格,既體現了近代以來西方建築風格對中國的影響,又保持了中國民族傳統的建築特色。
中西方建築技術、風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國建築中表現最為明顯。它全面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向現代建築的演變,它在建築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時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國建築保存完好,構成了南京有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風貌。
(來源:古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