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城隍廟見證兩岸百年情緣
日期:2016/12/14 18:44:22   編輯:古代建築史城隍廟牆上已有600年歷史的“雷厲風行”題字仍激勵著當地人保持拼搏果敢的作風
廟門上方懸掛的大算盤成為城隍廟區別於其他廟宇的特征之一
位於石獅市永寧鎮的城隍廟始建於600年前明初永寧衛設立之時,自從清朝由永寧被恭請到台灣建廟,兩岸關於城隍民俗的交流就不曾中斷,永寧城隍廟在兩岸搭起了一座百年的溝通橋梁。
明朝磚雕仍栩栩如生
近日,記者來到城隍廟,未進廟門,即看到門樓兩側的“雷厲”、“風行”四個蒼勁俊逸的大字,讓人感受到城隍廟的威嚴氣派。城隍廟分為三進,依次為門樓、前殿、戲台、拜亭、主殿。據隨行的當地文史工作者董先生介紹,城隍廟始建於明朝初年,當時朱元璋設立永寧衛城。城隍廟建築面積1407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
在主殿長廊的一角,有一面牆壁用玻璃圍了起來,牆壁上是具有閩南特色的紅色磚雕,雕刻著一只猴子爬在樹上,拿著一根木棍捅蜂窩,形象生動有趣。“這幅磚雕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董先生介紹說,永寧的城隍曾被朱元璋封為“忠佑侯”,因此雕刻猴子、蜜蜂,諧音“封侯”。而在城隍廟大門上掛著一個大算盤,長九尺、寬三尺。據說不管有多難的賬目、多大的冤屈,只要用這算盤算一算,就清楚了。
城隍廟留下抗倭傳說
永寧設衛是為了防范倭寇侵擾,而永寧城隍廟也流傳著不少與反抗倭寇有關的傳說。城隍廟後殿拜亭正面基台有一長方形石條,上面留有兩道刀劍砍劃的痕跡和一些血紅斑點。據傳,明末倭寇攻陷永寧,四處殺人放火,俗稱“陷城洗街”,當時守衛的抗倭將軍感到自己無力回天,十分痛心,即跑到城隍廟前,磕階身亡,留下“將軍血”的悲壯傳說。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三燒城隍廟而不得”的故事也被當地人津津樂道。據傳,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入永寧,想燒毀城隍廟,用稻草將城隍廟圍住,並澆上煤油,但是連燒三次都點不起火,最後只得灰溜溜地跑了。
永寧城隍登上台灣郵票
2010年,台灣發行了一套“城隍廟”紀念郵票,其中最大的一張郵票上清楚地標記著:“鹿港鳌亭宮……城隍尊神爵位忠佑侯……自晉江石獅分香,並以石獅源承永寧(昔稱鳌城)城隍之故,因此,鹿港城隍廟正名為鳌亭宮”。傳說,當時永寧日茂行林家將永寧城隍恭請至鹿港建廟,由於永寧城隍廟古稱“鳌亭宮”,故鹿港城隍廟亦沿用祖廟“鳌亭宮”為廟名。如今鹿港城隍廟“赫濯聲靈昭鹿水,綿延香火肇鳌亭”的楹聯仍昭示著兩地城隍廟同根同源。
鹿港“鳌亭宮”後來還分靈台中、台南、嘉義等地,而由永寧分香到台灣的各種民間廟宇有上百座。如今,兩岸之間的交流頻繁,不少從永寧城隍廟分出去的台灣廟宇均回到祖廟谒祖進香,2009年永寧城隍廟也應邀派人出訪台灣。下個月,台灣還將組織200多名信眾前來永寧城隍廟進行文化交流,屆時,永寧城隍將再次見證兩岸交往的歷史時刻。
推薦閱讀:
青海廖霭庭舊居
長治古建築的前世今生
廣州何吾驺“閣老之墓”
老北京“紅燈區”的八大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