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精雕細琢——蘇州的磚雕門樓

精雕細琢——蘇州的磚雕門樓

日期:2016/12/15 0:20: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磚雕門樓是蘇州磚雕的主要表現形式。

 

 

門是入口的標志,具有防火、防盜、防雨淋的功能,被廣泛地使用在民居中,它可分為門罩和門樓兩種。

 

 

門罩形似衣架,是大門的門框上用水磨磚砌成的向外突出的線腳及裝飾,講究的還做成斗拱,雙角起翹的小挑檐下伸檐椽,頂上覆以瓦檐,除了具有裝飾作用外還有把牆面流下的雨水引向遠處的使用價值。門罩的裝飾一般比較簡單,常以淺浮雕和平面浮雕為主,做成各種吉祥圖案和花卉圖案,出現的時代比較早。

 

門樓,則是把大門砌成牌樓形式,飛檐翹角並高出兩側牆頭,大多用來顯示宅第主人的富裕和地位。

 

 

門樓的裝飾可以求工,簡單的做成一間三樓,復雜的則做成一間五樓仿木結構,有枋和斗拱等裝飾,還有垂花柱和肚兜戗角。雕刻復雜講究,用深浮雕、圓雕、透雕是不足為奇的。雕刻題材多以人物為主,如神話傳說、戲曲故事和民間習俗。門樓出現的時代比門罩要晚。

 

 

據1982年調查,蘇州古城區尚有295座磚雕門樓,若把吳縣各鄉鎮(今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度假區)的加在一起可能會超過800座。

 


蘇州山塘街玉函堂門樓

 

現存有代表性的佳作按年代前後有建於明嘉靖年間的蘇州山塘街玉函堂門樓,建於明中後期的蘇州東山鎮的殿前村的瑞藹堂門樓,東山鎮楊灣村的明代熙慶堂門樓,清康熙年間的東花橋巷汪宅門樓,清雍正時期的滾繡坊顏家門樓和山塘街山東會館門樓,乾隆時期的鉄瓶巷干將西路2號的顧宅門樓、大石頭巷的吳宅門樓、衛道觀前街的潘宅門樓、西山鎮明灣村的鄧家祠堂門樓、西山鎮東村的錦繡堂門樓,嘉慶時期的蘇州網師園第宅門樓、西百花巷程宅門樓、景德路楊宅門樓,道光時期文衙弄七襄公所的門樓,光緒年間的鉄瓶巷(現干將西路8號)任宅門樓,宣統時期上塘街汀州會館門樓,民國時期的東山鎮春在樓門樓等等,以上磚雕門樓至今保存良好。

 

 

縱觀磚雕門樓,明代的匾額形制較短,與左右的兜肚相比是2:1。清代的較長,是3:1或4:1;明代的磚雕門樓的兜肚內常刻珍禽、瑞草、嘉花,清代的則刻人物掌故,例如“文武狀元”、“進京出京”、“狀元游街”、“錦衣還鄉”、“帶子上朝”、“麒麟送子”等典故,充滿著崇儒求祿的內容;其字額也都是以封建禮教為題材的四字警世醒語,並有款額年號等;兩旁的垂蓮柱的區別是明代的長,清代的短;石庫門明代的常用青石,清代的多用金山石;另外明代至清代中期的門樓底部都築有須彌座,到了清末至民國年間卻省略了這一形制,改用勒腳,同時其闩洞也改用木質而不再用石質制作。

 

 

蘇州的磚雕門樓是我國傳統民居裝修中“南方之秀”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運用了我過傳統文化中的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將寓哲理、重倫理的思想和傳統的審美意識結合在一起,經過幾百年的風雨考驗仍然秀雅細膩、如詩如畫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給人以美的享受!

 







(來源:微信號古建平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