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漢代方磚 再現繁華老成都
日期:2016/12/15 1:21: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漢代畫像磚,濃縮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再現當時社會繁華圖像。昨日是正月初五,成都故事新春特別故事會開講第二場,文物學家、巴蜀漢陶博物館副館長王錦生老師給市民講述了老成都與漢代畫像磚不為人知的歷史傳奇故事。
漢代“方磚”主要發現地——
以成都市為中心
漢代畫像磚分兩類:一類是將畫像刻在磚的大面,即長乘以寬這個平面上。這類磚在墓室建築中主要起裝飾作用,按畫面形式一般稱其為“方磚”。到現在為止,共發現“方磚”兩百多種。而漢代“方磚”的主要發現地是以成都市為中心。
王錦生說,除了成都發現許多漢代“方磚”外,成都北邊的廣漢、什邡等地以及成都南邊的彭山也是主要發現地。廣漢與彭山距成都均不遠,也就是說“方磚”的主要發現地是以成都市為中心,由北向南的分布范圍。這個地區在漢代本是蜀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專家認為,漢代畫像磚的產生和發展是當時社會厚葬之風的產物,但它更是漢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反映。成都作為漢代畫像磚的主要發現地,體現出自古以來成都在中國文明史上的繁華地位。
“漢代磚文化”流行於東漢至魏晉,主要是西漢末,中原地區的戰亂導致社會動蕩不安,許多富室舉家遷往相對安定的巴蜀,同時有大批的工匠流入四川地區,是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文化,並與當地原生文化融合,豐富強化了原有的喪葬習俗,也讓這裡成為漢代畫像磚的主要匯集地之一。
清代光緒三年——
新都出土首批漢代畫像磚
漢代畫像磚的收集、研究、著錄工作始於清末,到民國初年逐漸增多。四川最早發現並引起人們重視的第一批漢代畫像磚是所謂的“二十四字磚”。這批畫像磚於清代光緒三年出土於距成都20公裡的新繁縣(今屬成都市新都區)。
王錦生老師說,當時出土的磚上有銘文:“富貴昌,宜宮堂。意氣揚,宜弟兄。長相思,毋相忘。爵祿尊,壽萬年”,共二十四字,故又稱為“二十四字磚”。
如今,已經收錄的千余種畫像磚大多數是成都地區所發現。這些畫像磚是漢代社會的縮影,它綜合著政治制度、社會關系、生產能力、戰爭方式、道德觀念、精神信仰以及藝術水平等內容,被人們看作是漢代的歷史畫卷,對漢代社會與漢代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