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油飾地仗工程

油飾地仗工程

日期:2016/12/14 20:22: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11.0.1施工前操作人員必須熟悉設計要求及古建傳統作法。根據需要備好桐油、血料以及磚灰、線麻等原材料。各種原材料應符合有關質量規定要求。
11.0.2現場使用油料必須存放在專用庫房內。電動機具應有專人負責。操作前應對機具及腳手架木等設施進行檢查,施工條件必須滿足安全、消防等有關規定。
11.0.3施工操作前應將與操作部位相鄰的牆、地面用塑料薄膜或厚紙妥善遮擋,防止將相鄰部位髒污。每日工作完畢應及時將周圍清掃干淨。
11.0.4雨季施工時應做好防雨准備,施工過程中遇雨時,外露部位要妥善遮蓋,防止雨水浸淋。油飾施工前木材基層應充分干燥,一般含水率應不大於12%~18%。

第一節 材料制備
11.1.1熬制灰油:將土籽灰與樟丹混合在一起,放入鍋內炒沸,然後加入生桐油熬煉。熬時要用油勺隨時攪拌,使樟丹土籽灰與油混合。油開鍋時要用油勺輕揚放煙,待油表面成黑褐色時即可試油是否成熟。試油可用開刀將少許油滴於冷水中,油入水不散,凝結成珠即為熬成。出鍋放涼後用油眼蓋好備用。材料參考配合比詳見表11.1.1。
11.1.2配制油滿:將面粉倒入桶內或攪拌機內,陸續加入稀薄的石灰水,以木棒或攪拌機攪拌成糊狀,然後加入熬好的灰油調勻,即為油滿。材料配合比可根據需要參照面粉:水:灰油約為1: 1.95調整使用。
表11.1.1 灰油材料參考配合比
11.1.3發血料:將新鮮血料裝入桶內,用籐瓤或稻草將血塊碾成粥狀,加入適量冷水攪勻後過籮去掉雜質,放入缸內,再用石灰水點漿,隨點隨用木棒攪勻。豬血與生石灰水的比例約為4:1左右,二、三小時後豬血發泡上漲成肉凍狀即可使用。
11.1.4地仗材料配制:用油滿、豬血和磚灰根據用途按不同比例配制。從捉縫灰至細灰,要逐遍減少油滿的用量,增加血料和磚灰,撤其力量,以防上層勁大而將下層牽起。配合比可參考表11.1.4使用。

第二節 麻布地仗
11.2.1 施工准備:
a)、斬砍見木:舊活重做地杖時,要首先用小斧子將舊地仗砍去,用撓子將木構件表面撓淨,即“砍淨撓白”。新活要用小斧子砍出斧痕。砍活時要斜向砍,斧痕間距 150mm左右,深度以 3mm左右為宜。局部斬砍時外輪廓應呈曲線形,邊緣應將所保留的舊地仗砍成約30°坡角,且分界線不得留在構件的裂縫處和兩構件的接頭位置。斧痕間距、深淺應一致,不得損傷木骨。
表11.1.4地仗材料參考配合比
b)、撕縫:用鏟刀將木縫撕成八字形,並將樹脂、油漆、灰塵清理干淨,以便油灰易於嵌實。木件表面如有翹岔時,應用釘子釘牢或去掉。木縫超過10mm時,應用木條嵌實釘牢,稱為“楦縫”。重要建築或部位的木縫內要下竹釘,以防木材漲縮將油灰擠出。竹釘間距約為 150mm左右,兩釘之間再下竹扁或木條。
c)、汁漿:為加強木基層與油灰的粘接,做灰前在木基層表面要汁一道油漿,配合比油滿:血料:水約為1:1:20。油漿要調配均勻,不宜過稠,刷漿時要刷勻刷到,不得漏刷。
11.2.2 主要工序:
a)、捉縫灰:油漿干後,用鐵板將油灰刮入木縫內,橫掖豎劃,使縫內油灰飽滿,不得有蒙頭灰。木件有缺陷者,要分層用鐵板襯平借圓,線口和秧角處要用鐵板貼齊,然後滿刮靠骨灰一道,干後用砂石磨平,水布撣淨。
b)、通灰(掃蕩灰):操作時宜三人一檔,一人在前邊用皮子“插灰”,另一人在後邊用板子將灰刮平找直找圓,最後一人在後邊用鐵板揀灰,打找零活。灰干後磨去飛翅及浮籽,用水布撣淨。
c)、使麻:
1)、開頭漿:用糊刷蘸頭漿刷在通灰之上,其厚度以能浸透麻絲為度,不要過薄過厚。
2)、粘麻:粘麻要快,刷好頭漿後要立即將梳好的麻貼上去。粘貼的麻絲應與木紋垂直,木件交接處和陰陽角要按縫橫貼,麻的厚度要均勻一致,表面要盡量平整。
3)、軋干壓:麻沾上後,用麻壓子先從秧角、線口處著手,逐次將麻壓實,一般需壓 3~4 遍,注意軋平軋實,防止出現“崩秧”。
4)、潲生:以油滿和水按 1:1 比例調勻,以糊刷塗於麻上,以不露干麻為限,但不宜過厚。
5)、水壓:潲生後,用麻壓子尖隔一定距離將麻翻虛(不要全翻),檢查有無沒浸透的干麻,然後再行壓實,並將余漿軋出,防止干後空鼓。最後仔細檢查一遍,如有秧角崩起、楞線浮起或麻筋松動者,應予修好。
6)、磨麻:麻干後用砂石打磨,使麻絨浮起,不得漏磨,但也不得將麻絲磨斷,至“斷斑”為止。然後將磨起的長麻用刀修掉,用笤埽掃掉浮灰,用水布撣淨。
d)、壓麻灰:用皮子將壓麻灰塗於麻上,第一層要薄,用皮子往返刮壓與麻沾實,然後復灰,可稍厚,用板子順麻絲橫推裹襯,要做到平直、圓順。邊框有線角時,要在灰上扎出線角。干後將灰表面磨平,用笤埽掃掉浮灰,用水布撣淨。
e)、中灰:用鐵板或皮子在壓麻灰上滿刮中灰一道,灰不宜過厚。有線角時,再以中灰扎線,線角要寬窄一致,平整直順。干後用砂石磨平,水布撣淨。
f)、細灰:上細灰前用水布抽撣一遍,使基層表面稍微濕潤並潔淨,然後用鐵板將秧角、邊框、線口以及下不去皮子的地方用細灰仔細找齊,稱為“找細灰”。找灰干後再用同樣材料滿上細灰一道,小面用鐵板,大面用板子,圓楞用皮子,厚度不超過 2mm,接頭不可留在平身及明顯部位。有線角處用細灰仔細扎出細線。
g)、磨細鑽生:細灰干後,用砂石或停泥磚精心細磨,要將表皮全部磨去,並達到灰面平直、圓順,線角一致,灰要磨透,但注意不要磨穿。磨好後,要及時用絲頭或油刷蘸生桐油鑽生,隨磨隨鑽,要求一次鑽透,以防炸絞。待表面浮油不再滲入時,用廢麻頭將浮油擦掉,防止干後掛甲。待全部干透後,用細砂紙精心磨光,打掃干淨。
注:本條按一麻五灰工藝制定,一布四灰作法省去壓麻(布)灰不做,二麻六灰或一麻一布六灰增加一道使麻(布)及一道壓麻(布)灰,操作要求同相應工序。
11.2.3 質量要求:應符合《文物建築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第十一章第一節的規定。

第三節 單披灰地仗 (四道灰、三道灰地仗)
11.3.1施工准備:
清除舊地杖,斬砍見木,撕縫修整,汁漿等准備工作同第11.2.1條。
11.3.2 主要工序:
a)、四道灰:多用於一般建築下架柱子和上架連檐、瓦口、椽頭、博風、掛檐等部位,其主要工序依次為捉縫灰、通灰、中灰、細灰、磨細鑽生。操作要求同第11.2.2條相應工序。
b)、三道灰:多用於室內梁枋、椽望、斗拱等不受日曬雨淋的部位,減去四道灰中的通灰工序,用中灰靠骨找平,其余操作要求同四道灰。
11.3.3質量要求:應符合《文物建築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第十一章第二節的規定。
11.3.4注意事項:
斗拱操作時應由裡向外,以保證上好的油灰不會碰壞。捉椽秧時,以鐵板填灰刮直,使秧內油灰飽滿。

第四節 單披灰地仗 (二道灰地仗)
11.4.1施工准備:
二道灰多用於斗拱、椽望及棂條、花活等部位,舊活應首先將舊油皮洗撓干淨,然後汁漿。油漿要刷勻刷到,干後打掃干淨。
11.4.2主要工序:
a)、捉中灰:以鐵板滿克骨中灰一道,縫隙處要捉找嚴實,缺陷處要基本襯平,花紋線角要找齊扎好,干後用砂紙打磨,清掃干淨。
b)、滿細灰:平面用鐵板滿刮一道細灰,花活處將細灰加血料調成糊狀,用刷子塗於花紋上,稱為“肘細灰”。干後精心細磨,打掃干淨。
c)、磨細鑽生:同四道灰要求。
11.4.3質量要求:應符合《文物建築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第十一章第三節的規定。
11.4.4注意事項:
舊花活悶水洗撓時,應注意防止將木毛撓起,並不得將花紋撓走樣。局部缺損時,可先用中灰修補,干後細磨,再汁漿捉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