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淮安千年古鎮繁華景半卷清明上河圖

淮安千年古鎮繁華景半卷清明上河圖

日期:2016/12/14 9:48: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乾隆皇帝當年沿運河下江南,在淮安被稱為御碼頭的地方捨舟登岸,便來到了漕鹽要津河下鎮。如今在不經意中走進那早已落寞的老街深巷,長長石板路上昔日車輪碾壓的印痕仍依稀可辨,路兩旁瓦椽不整、隔扇半朽的老店舊宅和在夕陽下安詳靜坐的老者,恰似歲月的年輪讓人恍若隔世。

  河下,再普通不過的名字,顧名思義,大概就是地處運河堤下之意吧,然而這平凡的名字卻蘊含著不平凡的歷史,2500年前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通江淮以伐齊,河下因近邗溝末口而成聚落。自隋炀帝修築大運河後,淮安處於運河咽喉,河下更是運道必經之地,於是南北物資均於此集散,商旅輻辏,日臻繁庶。河下的繁榮在明清時達到極致。明初大學士邱浚曾有詩雲:“十裡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曾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邱浚所說的“西湖嘴”便是河下靠近運河堤的一個街名。河下在清代又成為漕船物資集散地和鹾務機構的駐節處,“天下鹽利淮為上”,使得眾多鹽商紛紛遷居河下。河下鹽商們均以華侈相尚,莫不璧衣錦绮、食厭珍錯,笙歌聒耳,游賞幾無虛日,其第宅園亭多達117處之多,令人瞠目。漕鹽業帶動了河下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至今人們仍可從竹巷、花巷、茶巷、打銅巷、書店巷等巷名中回味過去眾多街市的熙熙攘攘。

  得運河之便,帶動了河下的飲食和休閒。“淮菜”的創立與河下息息相關,文樓蟹黃湯包、宴樂長魚席至今仍飄香華夏。淮菜有文人菜之雅稱,當年無數文人雅士在河下移步換景的園林中以文會友,品嘗如藝術品般精致美味菜肴的同時吟詩做對。最喜歡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必至河下,至今仍留下“小大姐賭對戲乾隆”的佳話。傳說當年河下食客互相賭對,對不上者付銀買單,乾隆帶著紀曉岚微服來到文樓,沒想到遇到一小姑娘主動挑戰,出一上聯: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東西,二人搜腸刮肚、苦思冥想也無法應對,只好認賭服輸。河下的有錢人在錦衣玉食的同時,十分重視養生保健,吃藥與吃菜一樣講究,“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於是河下名醫輩出、藥鋪林立,得“叢醫鎮”之美譽。至清末民初,形成以河下為中心的“山陽醫派”,其代表人物著名中醫溫病學家吳鞠通成為一代宗師,如今,在古鎮吳鞠通中醫館問心堂裡仍懸掛著一幅對聯,“秉超悟之哲、懷救世之心”,高度概括了這位名醫的才智和品德。

  商業的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昌盛,河下雖小,卻系人文荟萃之所。僅明清兩代就出進士58名,翰林10人,而且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其中還有一門六進士、兄弟同科進士。歷史上出生於河下、或與河下息息相關的著名人物眾多。如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漢賦鼻祖枚乘、枚皋父子,文學家陳琳,唐代大詩人趙嘏,北宋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盲人歷算家衛樸,畫家龔開,南宋巾帼英雄梁紅玉,明代狀元沈坤,清代有道光帝師汪廷珍、樸學大師閻若璩、女彈詞作家邱心如、船政大臣裴蔭森等。

  河下的名人首推文學大師吳承恩,吳承恩明代弘治年間出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今楚州區)河下鎮打銅巷,他小時候常跟著喜歡談說史傳的父親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叢林,聽來許多優美神奇的故事,淮河水神無支祁、紫極宮裡猴戲馬的壁畫、文通塔中供奉的旃檀功德佛日後均成為《西游記》的原始素材。吳承恩中年時奇聞已“貯滿胸中”,於是在唐朝僧人玄奘取經故事的基礎上整理創作長篇小說《西游記》,晚年辭官歸故裡,就著青燈黃卷,每日廢寢忘食,終於在臨終前完稿成書。據說吳承恩創作《西游記》與其好友也是兒女親家的沈坤有關,沈坤剛正不阿,為母守孝時曾組織“狀元兵”抗擊倭寇,後被同僚誣陷冤死獄中,淮安人說吳承恩借孫悟空(淮安方言孫沈基本同音)打遍天庭地府、大小群魔,以此來表達對沈坤冤死的吶喊。2005年,因主演電視劇《西游記》而家喻戶曉的六小齡童,出於對吳承恩的敬仰,捐出家族幾代人收集的大量有關西游記的藝術品和家族傳承的猴戲道具,在吳承恩故居旁建立了美猴王世家藝術館。以吳承恩故居為本體的吳承恩紀念館是一組典型江淮風格的明代庭院式園林建築群,每天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古鎮已歷盡千年滄桑,滄桑之為美,在於它綿延的文化傳承。可喜的是河下已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地方政府在著名古鎮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編制的規劃指導下全面展開保護性開發,疏浚水系溝通運河和鄰近的蕭湖,復建康熙御賜寺名的千年古剎聞思寺,修復百年老店古文樓,重建沈坤狀元府和寓園,建成具有“養眼、養心、養性、養生”的濃郁中醫文化特色的吳鞠通中醫館,特別是重新修復了古市河河坊街,西游記大舞台、御宴龍舟、梁紅玉鼓韻壇等,一處處勝景令人賞心悅目。精心保護改造的同時,恢復一項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則昭示出古鎮不同尋常的歷史履痕。創立於光緒年間的王興懋醬園店,84歲的第四代傳人用傳統工藝制作的醬油、陳醋、老鹵大頭菜,散發著陳年的幽香。錢家絨花布鞋店裡年近古稀的錢奶奶仍娴熟地糊底骨、打布條、繡花、縫邊,花上12道工序去制作讓人愛不釋手的絨花布鞋。乾隆年間已負盛名的“岳家茶馓”,細如金線、造型千姿百態,入口香、脆、酥、甜,1930年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如今仍是古鎮游客的必購之物。陳秉镮仕女畫館、花巷水龍局、集萃齋古玩店……一個個老字號在燈籠、店旗的映襯下盡顯昔日繁華和古樸。

  游覽千年河下古鎮,猶如欣賞半卷清明上河圖。合肥2月27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