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無邊——太谷縣無邊寺白塔
日期:2016/12/14 22:13:03   編輯:古代建築史●塔身是否真的用糯米建造?●先有白塔村然後有太谷城?●白鶴繞塔的奇觀出現過嗎?
無邊寺,坐落於太谷縣城西南隅,取“佛法無邊”之意。該寺廟建於西晉泰始八年(即公元272年),占地3500平方米。因寺內白塔聞名於世,此處又稱白塔寺。2006年5月,無邊寺白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邊寺因有白塔而建,白塔因“佛法無邊”而名。歷經1700多年的風雨,太谷白塔至今雪白依舊。而“正光婆姨行善修塔”“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白鶴繞塔”等等諸多美麗傳說,也讓名聲在外的白塔,更加聖潔、神奇。
佛法無邊白塔寺
沿著被世人稱作“中國華爾街”的太谷古街道,記者很輕松地打聽到了無邊寺。提及這座古寺,上了年紀的人都說:“那是人家正光家婆姨辦的好事”!
無邊寺白塔,初建之時,並非白色。不知過了多少年,經過風吹雨淋日曬,塔身的顏色變得越來越難看,當地人萬分著急。這期間,一位婦人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便主動捐出銀兩,找來工匠,發動鄉親們出資對整座塔進行維修。婦人的名字,從來無人知曉。人們只知道,當時,這名婦人是太谷城內富人王正光的婆(太谷當地此字讀bo)姨。在她的張羅下,白塔修好了,但刷成什麼顏色呢?婦人廣集思路,最終捐出大批糯米(軟大米),請匠人們和著膠水,刷在塔上。從此,佛法無邊的白塔,成了當地人心目中的聖地。圍繞堅固耐實的白塔,此後歷代建設,無邊寺有了現在的規模。
與喧囂的古街道周邊不同,無邊寺內一片靜谧。太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侯安鋼介紹說,無邊寺內建浮屠一座,高聳凌空,頂有尊勝幢像(佛像)一座,“垩色經久而白不減,所以俗稱白塔”。現白塔,仍保留了宋代重修後的風格。北宋治平年間,寺廟得以重修,更名“普慈寺”,元祐五年續修。元明清時,該寺屢有修葺,清光緒年間,當地歷時三年,對寺廟進行了大面積重修,復其舊名無邊寺。無邊寺為三進院落,現存建築,除白塔為宋代遺物外,其他如樂樓、大殿、廂房、配殿等,雕刻華麗、彩繪鮮艷,大多為清代所建。
白塔平面為八角形,內九層、外七層,為雙重檐樓閣式仿木構空心塔,高43米。該塔每層均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層拱券門洞與檐外相通。塔上三、四層有佛龛,內雕小佛,共120個。每層八個翼角,均有黃綠套色的琉璃套獸,合計56個。套獸其下,懸掛著的56個風铎(鈴铛),铎聲悠揚,迎風而鳴。
侯安鋼談到,白塔的建築風格,沿襲了唐塔中空到宋塔實心的過渡做法。人們來到無邊寺,均可沿著塔內的木質樓梯,登到白塔頂層。
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
無邊寺是太谷縣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白塔是該縣的標志性建築。
史料記載,太谷古稱陽邑,西漢置縣。到北周建德六年,該縣才遷至白塔村一帶,即現在的縣城。隋開皇十八(598)年,因陽邑縣地處太行山的一個谷口子上,改名為太谷。那為什麼要將縣城的地址從陽邑遷到白塔村呢?今年已是85歲高齡的太谷人范金春講,據老人一輩輩流傳,太谷縣的母親河叫烏馬河,很久很久以前,烏馬河經常發洪水,白塔村比烏馬河低,所以附近的人經常遭受水災。後來,一位和尚路經此處,了解到了百姓的疾苦,便建議在白塔村內建一座塔,並且說,塔底下一定要壓一只烏龜,方可避災。
無邊寺的白塔附近,至今保留了烏龜式的結構。白塔景區辦公室主任文心介紹,按照人們的說法,白塔前面的放生池就是烏龜的頭,塔底下的八角底座,則是烏龜的背。站在塔前,人們放眼四望,這裡就如同一只形象逼真的巨型烏龜。
白塔建成,村裡的人不再遭受水災了。但不久,又有一位風水先生說,陽邑那個地方不出人才。百姓據此詢問哪個地方好,先生說白塔村就不錯。於是,當時的安縣長下令,將縣址從陽邑遷到了白塔。所以根據史料結合傳說,現在當地有句民諺:“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
那麼,太谷縣城從陽邑遷至白塔村附近後,當地的人才資源怎樣?傳說,白塔建成、縣址遷移後,每逢朝廷大考,白塔塔尖周圍都會有白鶴繞飛的奇景。神奇的是,白塔周邊有幾只白鶴繞飛,當年的“大考”便會有幾位當地人高中前三甲。
民間的傳說,人們聽聽也就作罷。但如今的白塔,每逢中考、高考期間,都會有成群的燕子飛臨確是真的。一排排飛燕,和著“叮當”作響的風铎,往往成了夏日太谷的一景。如今的山西人,提起太谷自然知道,太谷中學、太谷二中等,都是人才輩出的三晉名校。
吳三桂糯米充饑驗白塔
無邊寺白塔,為全國八大白塔之一。進入塔內,人們會發現,這兒供奉的為水神。這一點,也正與白塔初建時,當地人為避水患相吻合。
太谷縣文化旅游局局長任丁文告訴記者,塔內,原本供的是空望佛。空望佛原名田善友,他好濟世救人,在社會上打抱不平,人們便尊他為佛。“文革”時期,供奉於白塔內的空望佛被毀。後來,人們念及建塔的初衷,便從太谷縣陽邑的水神廟裡,將水神“請”至此,以圖保護太谷這塊風水寶地。白塔內壁,原是元代壁畫。但因年久剝落和重修時抹掉許多,現在幾乎看不到了。
白塔歷經風雨、災難,白色依然不減,據說與塔身外面是用糯米糊狀物塗刷有關。任丁文談道,白塔整體為磚木結構,但外體確為糯米結合膠狀物所刷。這方面,在我國的許多白塔的建造上,均有體現。說到太谷白塔為糯米所造,也有一段傳說。據稱,當年李自成攻打吳三桂時,吳曾逃生至此。當時,人們痛恨他的殘暴,不給他吃,不給他喝,也無人給其提供住所。情急之下,吳三桂躲到了無邊寺的白塔內。那些天,吳三桂困了,就在塔內休息;渴了,從院內的井水掬口水喝。然而,再能堅持,沒有食物也難以度日。後來,他饑餓難耐,想到了白塔是用糯米所做,便用軍刀將塔壁一塊塊刮下來。誰知,所刮的物體還真能食用。以此,吳三桂躲過了後面李自成部隊的追殺,得以繼續他的逃亡生涯。
如今,人們走進塔內,沿著木質結構的樓梯而上,有“步步高升”的感覺。站在白塔上,人們既可以看到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故居;也能一睹被譽為“華北一支筆”的趙鐵山書畫院;再向遠處,則是太谷縣境內的“鳳凰山全景”等等。
殿殿有奇觀,處處有傳說
無邊寺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27米,東西寬27米。寺院前後為三進院落,規模完整,布局嚴謹而疏朗。
無邊寺雖小,但知名的不只白塔。來到寺前,迎面是一洞形的山門,東西則是兩個偏門,稱為“晨鐘暮鼓門”,即早晨開東門,日暮黃昏時開西門。按照規定,中門是在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時,只有住持和貴賓才可以走的。
步入寺前,人們會看到,這兒的正門開得很低,走進去有陰森、神秘感。而一旦進入寺內,眼前豁然開朗,這正象征著“佛法無邊,心胸開闊”。
寺內,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獻殿,獻殿前的一棵樹屬唐槐。這棵樹主干都枯死了,但樹皮上生出的枝條,仍舊會在每個夏日,給人們托起一片涼爽。據說,孔祥熙小的時候,就在當時設在這兒的福音小學就讀。後來,他曾不止一次向蔣介石提起,在山西老家的太谷白塔院內,有一棵槐樹,“那可是我的寶樹”。
民間傳說,孔祥熙還在樹底下撿到過一包金條。事情真否,人們已難以考證。但無邊寺所處的隔壁為山西總商會的舊址確是實情。清末、民國年間,太谷縣一帶,有錢人家特別多,當地被譽為“小北京”“金太谷”“旱碼頭”“中國的華爾街”等。因此,人們談及孔祥熙拾金,都認為極有可能。
獻殿前,是一對通體琉璃的獅子。琉璃獅造型別致,形象傳神。須彌座下刻著的“福、祿、祥、祯、壽”,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這對琉璃獅,為明代物品,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兩個獅子本在太谷縣南關關帝廟,“文革”時被人藏於文化館地下,才得以保存了下來。1979年,太谷縣文物管理所成立時,這對獅子被遷到此處。
獻殿四面為大紅的木柱,瓦卻是黃色。這一顏色,與慈禧太後有關。傳說,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南巡西安時,曾在此留宿一晚。雖只有一晚,它也算是臨時行宮了,所以瓦上用上了只有皇帝才能擁有的黃色。
朱紅柱子四面,是“八仙過海”的圖像,珍稀的彩繪,結合獻殿內的斗拱、梁檩圖案,都承襲了明清彩畫的技法。獻殿是過去的稱呼,現在人們因它四周沒有牆壁,而稱作“四明廳”。廳內東面,擺放的是迄今為止全國寺院中最大的一口鐘,重達2500斤。“四明廳”西,則是一面大鼓。
無邊寺內,寺中建塔,塔中有寺。獻殿之後為白塔,繞塔而過,即是天王殿。據考證,該殿建於明朝,當時,由於戰亂頻繁,木材緊缺,人們便采用了大跨度平梁結構,即減柱造的建築手法。所以,一般殿宇有四根柱子支撐,而這兒的天王殿只有兩根。
穿過天王殿,後面是一組群雕——渡海觀音,講的是觀音菩薩為十八羅漢所護持,普度苦海的情形。
無邊寺後院,西是地藏殿,東為菩薩殿。據白塔景區的文心女士講,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時,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倪萍正在這個院子裡拍電視劇《美麗的事》。當她得知發生地震後,立即來到觀音殿,點了三炷香,祭拜起了觀音,希望一切平安。當時,倪萍祈禱一番後說,現在自然災害太多了,“我就祝大家平安吧!”說著,她神情凝重地寫下“祝你平安”這四個字,如今即掛在白塔院門口的牆壁上。
幅幅精彩的封神榜彩畫、形象逼真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的十殿閻君、構思巧妙的八仙過海等等,走在無邊寺內,殿殿有奇觀,處處有傳說。
本報記者 任俊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