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山頂的廣教禅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距今已有1341年的歷史,因供奉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而聞名。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大勢至菩薩的影響力不及觀世音菩薩,鮮少單獨供奉,因此南通廣教寺作為大勢至菩薩的道場尤其難得。同時,廣教寺還供奉著東南亞地區唯一一位穿龍袍的菩薩——大聖菩薩,相傳大聖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而深入人心,民間有大聖菩薩有求必應,先照遠後照近的說法。
狼山很小,海拔只有104.8米,南臨長江,峻拔挺秀,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有“天然水石盆景”的美譽。自古以來,這裡都是文人名士的必游之地,由北宋大書法家米芾題寫的“第一山”牌匾,依舊懸掛在廣教寺的山門上。傳說這裡的菩薩很靈驗,特別是外地祈福眾生,往往都能如願。所以狼山才聲名遠播,吸引了無數善男信女前來朝拜、進香。
據史料記載,廣教寺建於唐總章二年(669年),當時“山在巨浸中,沒舟以濟,號慈航院”。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南通建城,慈航院改名為廣教寺。“廣教”,即廣說戒律之意。
狼山廣教寺奉祀的開山祖師是僧伽,又稱狼山大聖。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僧伽與白狼精斗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從此狼山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僧伽是唐代高僧,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游歷,為人治病,後世尊他為“大聖菩薩”。
在歷史滄桑演變中,廣教寺幾度興廢。1980年,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廣教寺恢復開放。經過30多年的修復,該寺成為江東佛教名剎。
狼山南暢北幽,廣教寺建築遍布山前陽坡和山巅,主要建築分上、中、下三部分,即山下的紫琅禅院、半山的葵竹山房和山頂的支雲塔院,建築群依山而建,形成一個“龍伏狼”的格局。
紫琅禅院是廣教寺內最大的一組建築群,主要建築有法乳堂、輪藏殿、大悲殿、金剛殿、藏經樓、高僧堂、寮房等。院內樓台殿閣金碧輝煌,虬檐飛拱凌空啄角,屋宇僧捨錯落參差,布局結構疏密有致,灰瓦粉牆與杏牆黃瓦相互烘托掩映。古人曾對此作過這樣的贊歎:“三島十洲何處是?樓台缥缈彩雲中。”
法乳堂是紫琅禅院的主體建築,亦稱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上世紀80年代改稱“法乳堂”。“法乳”二字源於《涅槃經》:“飲我法乳,常養法身。”
法乳堂內東、西、北三面殿牆上原本供列著我國著名南通籍畫家范曾先生所繪的十八高僧瓷磚壁畫。壁畫每塊高2.2米,寬1.3米,所繪的十八高僧是我國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中包括鑒真、玄奘、鸠摩羅什、道安、法顯、智顗、弘一等。
在廣教寺這座“龍”型建築群中,“法乳堂”處於龍首部分。它兩側的寶藏殿和大悲殿則是龍的兩只犄角。據史書記載,兩殿為同時建造的姐妹殿。大悲殿供奉觀音菩薩,殿內立柱下面的柱礎呈復瓣蓮花狀,據專家們考證,為唐代建廟時的遺構。與大悲殿相對而立的寶藏殿,又名輪車殿,因殿內安置輪車而得名。輪車屬於佛門特有法物,為五代善慧大師所創,一柱八面,將佛經置其上推轉一周,等同於念一遍佛經功德。
處於狼山腰腹處的葵竹山房,是一處深邃幽靜的四合院,建於明代中期。山房外貌平樸無華,但院內花木茂盛、山石詭奇、古跡羅列,有參禅念佛的法苑珠林,有作畫吟詩的銜石樓,有寬僅尺余的留雲橋,有棋友博弈的“讓一著”等,數十間樓台僧捨依山取勢,構思精巧。暢游葵竹山房,不由讓人想起唐代詩人常建的“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那兩句有名的詩句來。
山巅的支雲塔院是廣教寺的主要建築群,由山房延軸線伸展。山門前取其洋洋大觀之義,名謂“大觀台”。從這裡鳥瞰江面,長江如同從天落下的半邊“天鏡”,遠眺對岸常熟境內的福山、虞山、君山,若隱若現,似秋月橫黛。
從大觀台拾階而上,就是廣教寺的主殿圓通寶殿,主奉“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及十六尊者。圓通殿內的大勢至菩薩佛像高達4.5米,為坐像,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鑲嵌。佛龛周圍木雕的花卉、人物造型生動,殿內錦幛繡幔,燭光生輝,仰望佛容,金身重塑,令人肅然起敬。佛經有雲,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斷眾生煩惱,使眾生擺脫苦海。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是一尊小化佛,而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寶瓶為標志,寶瓶內盛著無限的智慧光明,用以濟渡一切眾生。
穿過圓通寶殿,即可見支雲塔。支雲塔位於廣教寺的最高處,有如飛騰於雲霄中的“龍尾”。它與山下法乳堂的“龍頭”首尾相應,當香客、游人湧動於彎曲的山道時,這條“龍”便“活”了起來。宋朝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智幻法師住持狼山廣教寺,主持建造了支雲塔,並塑開山祖師僧伽像進行供奉,此後江淮一帶許多寺廟都供奉僧伽像。智幻法師圓寂後,其弟子為其在寺內修建幻公塔,至今保存。支雲塔高35米,磚木結構,4級5層,每層各有3個小門,繞以木欄,腰沿成翹形,由上而下,次第收縮。支雲塔是廣教寺的主要景觀之一,登上塔端,山川、農捨、屋宇、田野,像一幅套色木刻版畫呈現眼底。仰視如入太空,有直逼天際之感,明代人殷學詩一首五言詩把這種感覺寫得十分傳神:“寶塔支青雲,去天無尺五。天上星與辰,歷歷皆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