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金公所小史
日期:2016/12/15 0:37:41   編輯:古代建築史明清時期,阊門一帶商市繁華,各地諸行業客商為睦鄉誼、舉公益、立條規、議行事、謀商利,紛紛集資擇地建造會館或公所。其中的“允金公所”,便是硝皮業中的一個著名行會組織。
“允金公所”位於龍興橋,又名“允守公所”“永寧公所”,創立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建,清光緒十五年(1889)再重建。該公所系南京籍人在蘇州從事硝皮業(後稱制革業)生產的手工業行會組織。公所占地二畝左右,整個建築第一進為戲樓,第二進為關帝殿三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東首牆外有余地一塊,後面基地一方。當時內立青石碑,高五尺、寬二尺,鑿刻碑文記載著蘇州制革業概況及當時集資建立公所的記述。可惜此碑失散於“文革”時期。
那時硝皮業生產,所使用的工具乃是傳統的鐵制大刀。此刀形似三國蜀漢大將關雲長使用的兵器“青龍偃月刀”。故硝皮制革行業歷來供奉關公像。因關公又是集忠、孝、節、義於一身的英雄人物,民間還稱關公為武財神。所以行業內作坊家中均貼掛關公神像。“允金公所”內立關帝殿堂,供奉關老爺塑像,亦是這個道理。另外,每年農歷四月廿三日至廿四日兩天,行業全體人員均要前往公所舉行相關活動。內容有朝拜關公神像、辦理接收學徒、學徒滿師簽章、店鋪開業登記等等,這種行會活動稱作“上行”。凡所有京幫(南京人)制革業主都會出資聚餐,觀看邀請而來的戲班子唱堂會。場面十分熱鬧,不亞於過年。
此外,“允金公所”在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舉辦“蘭盂勝會”。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這三天均稱作是“關帝生日”。一年中逢到這幾個日子,凡屆開業的皮坊老板都要會聚公所,燒香敬關公並開席聚餐,以示慶賀。平時公所內則由同行中的年老體弱者照看打理。平民百姓也可前去敬香朝拜關帝神像。
該公所任上會長,每年改選一次。原則上由資金較大且又有些文化的皮坊業主輪流擔任。“上行”活動的日期必須要定在農歷四月廿三日進行。“上行”儀式過後,那些制革經營業主的合法地位便予以承認。至於接納收受學徒的日期並不固定。但季節炎熱時屬淡季,通常不收學徒,即使收受學徒,也要在中秋節至次年的端午節之間進行。其中,由於公所是“京幫”(南京)制革業的組織,因此,相關業主在接收學徒時,必須確認學徒系南京籍人。否則,到“上行”時,公所不予登記,即使滿師後也不得在蘇州本地幫工,更不准開業。這是一條“硬槓子”了。
加入接收的學徒,必須到“允金公所”登記履行手續,這在當時稱為“小上行”;“小上行”活動進行時,須繳上行費用,一般由所雇用的老板代繳,民國初期為大洋貳元。至於學徒滿師後也須到公所登記履行手續,稱為“大上行”,所繳費用由滿師者自理,民國初期為大洋柒元貳角。經過“大上行”的相關手續程序,即成為老師傅,可在老板店內幫工拿工資,月收入按技術高低區別。1937年至1949年時,按米價結算,除伙食由老板供給外,一般可收米價三斗至八斗不等。當然,學徒滿師並上過“大行”的,亦可自己開業另砌爐灶。但須到公所登記後方才生效。另外,亦可到其他皮坊去幫工,但須經本店坊業主同意許可。
“允金公所”自建立至1951年,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歲月。它是老蘇州硝皮制革行業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