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投資熱被壓制、股市低迷,長三角的富豪們興起一種新的財富游戲“炒賣古代建築”,他們湧向安徽、江西等鄉村,搶購明清代的古民居,有的原地等升值轉手,大部分是拆散運到異地重新組裝,進行商業運營,有富商一人就收購逾二百套古宅。有專家認為,這是古文化的大災難。
上海一家藝術品公司的董事長邱學凡是較早投入收購古民宅的富豪,現已擁有八套古民居,其中一座晚清小樓在知名古鎮江蘇同裡,占地五百多平方米。
江蘇吳江市富商陳金根在吳江花巨資打造了一座目前中國最大私家園林“靜思園”,園內已從江南各地鄉間移來古民居、古橋梁等二百多套,價值數億元(人民幣,下同)。
古建築投資者隊伍在上海、江蘇、浙江等長三角省市迅速壯大。浙江義烏的富商已開始深入浙江、安徽、江西的鄉間古村,搜尋有價值的古民居,一發現就買下來。
古民居的行情也很快水漲船高,較早前,古民居不過四、五萬元一棟,現在江西、安徽等地,保存狀況一般、興建於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市場價也漲至三四十萬元到幾百萬元一棟,有的叫價甚至過千萬。
溫州等地的一些建築公司、開發商等,還與江西、安徽等地的折遷公司聯手,把當地官方要拆遷的古民宅買下後拆散,編號運到城市重新組裝,開辦休閒場所、商業古街等,以促進物業升值。
富商們的炒賣古宅風,與一些地方當局以建設新農村為名的大拆遷,導致在江西、安徽鄉間發生以“古文化移植保護”為名的大規模“拆村運動”,被文物界專業人士視為一場古文化的大災難。
“異地拆遷對古民居的價值是一種極大的破壞。”浙江文物局文保處副處長楊新平說,“古民居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建築本身,還包括它的生存環境。搬離原來的文化環境,價值就喪失了,更何況拆遷還使古建築的瓦片、牆面都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