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後宮 守護青島五百年
日期:2016/12/14 18:42: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去天後宮的路上,天空開始飄雪,雪花落在地上很快就融化成水。中國人講究“遇水則發”,或許這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到門口時,正好趕上一撥游客進去參觀。講解員給每個人身上都貼了一張“福”字小粘貼,可能我面善,也獲贈一枚。
“最美默娘”成為海邊守護人
說起來,水與我們要去拜訪的天後宮裡面供奉的媽祖頗有一些淵源,因為她便是海邊出生、海裡成長的。媽祖並不是憑空出來的虛幻人物,歷史上確有其人,她的本名叫林默娘。
據資料記載,林默娘是福建莆田縣湄洲嶼紅螺鄉“林善人”林願的女兒,生於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排行第七,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她出生都滿月了卻從未哭過,因此取名默娘。默娘從小長在海邊,很快學會了游泳。十幾歲就時常跟父親和哥哥出海。有一次在海上遇到了大台風,船翻了,默娘奮不顧身救起了父親,找回了哥哥的屍體。此事發生在一個弱女子身上自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說法,應該稱其為“最美默娘”。
後來,默娘經常在海上幫助那些遇難的漁民,尤其在夾門鄉為漁民們辦了很多好事。可是林默娘28歲的時候,竟身染重病去世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姑娘,特地在湄洲嶼建了祀廟,稱“通賢靈女廟”,以後受封為順濟神。隨著沿海人民對澎湖的開發,漁民們也在澎湖為林默娘立像建廟恭祀,稱她為“天妃”或“聖妃”,也稱“媽祖”。每年的農歷三約二十三和九月初九,也都會舉辦“春祭”、“秋祭”活動,傳統保留至今。
水對於生活在海邊的人來說,是賴以生存的食物的唯一來源。他們需要大海,他們敬畏大海。即便是如今,大海依然是許多人的夢魇。在青島,外地游客因不熟悉大海潮汐變化而困於礁石或小島的新聞屢見不鮮。想象一下,在沒有電腦、手機、天氣預報、GPS等等科技、通訊工具的古代社會,出海打漁的男人們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是期待,而守在海邊的女人們,更多的則是擔心,焦慮地等待著他們的平安歸來。一個個不安和躁動的心靈需要找個地方安放,重重因素的疊加之下,普羅大眾對於媽祖的笃信似乎也就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媽祖既非佛教,也非道教
自古就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說法,只是二十一世紀的人們對於知識的涉獵更趨向於點擊鼠標、百度百科等快捷方式,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握,再不必車馬勞頓,大費周章。不過隨著到過的地方和見的人越多,愈發覺得古人更有前瞻性。如果不是來到天後宮,至少有兩件事情我會一直這麼認為下去。
“媽祖既非佛教,也非道教,而是自成一派,只是沒有教義而已。”青島媽祖文化聯誼會副秘書長劉海濤特意指出。這與來之前,一直認為媽祖是道教人物的我的想法大相徑庭。“媽祖信仰傳承已久,媽祖信仰包涵了慈愛、悲憫、寬容、親和,以及庇護苦難蒼生的精神。”
千百年來,對於這一淳樸、簡單的普世價值的堅守和踐行,使得媽祖得到了更多信俗的追隨,同時也影響著無數的中華兒女。即使是德占、日占期間,也沒有被拆除,也全仗信俗的奮力反抗和堅持。
隨著福建、江浙一帶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大量移民湧出,媽祖信仰也享譽海外。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當下,媽祖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中均有供奉,更加印證了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特殊的同治四年石碑
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先有天後宮,後有青島市”。據記載,天後宮始建於明成化三年,也就是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
據介紹,天後宮現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他建築物均為清水牆、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築中,青島天後宮的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門內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後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青島建制121周年的說法並不確切。證據就在這塊同治四年的碑上。”劉海濤用手指著碑文。雖然石碑歷經風霜,但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開頭的一段這樣寫道“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余年”。這無疑又把青島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百多年。
時間上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出入,無非是因為厘定“建置”的標准不同。按照目前的說法,是以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頒發上谕,同意在膠州灣設防作為標志。而依照碑文所示,彼時的青島應該只是一個青島村而已。當時最繁華的地方,也就是當時的CBD地區當屬膠州,隨著馬濠運河的開通,推動了青島口岸海運貿易的繁榮,宋代時便在此設置了市舶司。至明朝時期,先後設立鳌山衛、靈山衛(膠南靈山衛鎮),鳌山衛轄浮山所(今市南區東)、雄崖所(即墨豐城鎮),靈山衛轄夏河所(膠南琅琊鎮)、王徐寨所。明代最主要的軍事制度,即為都司衛所制度。各省在軍事上重要的地方設衛,次要的地方設所。以此推論,碑文上所述的“百有余年的青島”應該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正殿內的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並且在媽祖故裡莆田開光分靈,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兩邊還雕塑有媽祖的護將“千裡眼”和“順風耳”。台灣商人有時也會在這裡舉行祭拜活動。劉海濤介紹說,媽祖信仰的文化交流與聯誼也成為海峽兩岸建立良好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其實共同的信仰背後何嘗不是一脈相承的血濃於水。
推薦閱讀:
筠連騰達鎮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武義少妃古村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
百年臨沣寨有個美麗"旅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