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開山鼻祖 巨著潤澤後人

古建開山鼻祖 巨著潤澤後人

日期:2016/12/15 0:28: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位於新鄭市龍湖鎮於寨村的李誡墓     位於新鄭市龍湖鎮於寨村的李誡墓
位於新鄭市龍湖鎮於寨村的李誡墓

以李誡名字命名的游園,運用古建築的主要結構部件“斗拱”作為園區主要景觀元素
以李誡名字命名的游園,運用古建築的主要結構部件“斗拱”作為園區主要景觀元素

中國古代的技術書籍重文字、少圖樣,而《營造法式》中的建築圖樣,開創了圖文並茂的一代新風    中國古代的技術書籍重文字、少圖樣,而《營造法式》中的建築圖樣,開創了圖文並茂的一代新風

中國古代的技術書籍重文字、少圖樣,而《營造法式》中的建築圖樣,開創了圖文並茂的一代新風

李誡(1035年~1110年),字明仲,鄭州管城縣(今新鄭)人,中國古代土木建築家,《營造法式》一書的編纂者。自元七年(1092年)起從事宮廷營造工作,歷任將作監主簿、丞、少監等,官至將作監(主管土木建築工程的機構)。監掌宮室、城郭、橋梁、舟車營繕事宜。在任期間曾先後主持五王邸、辟雍、尚書省、龍德宮、棣華宅、朱雀門、景龍門、九城殿、開封府廨、太廟、欽慈太後佛寺等十余項重大工程。

  李誡(1035年~1110年),字明仲,鄭州管城縣(今新鄭)人,中國古代土木建築家,《營造法式》一書的編纂者。自元七年(1092年)起從事宮廷營造工作,歷任將作監主簿、丞、少監等,官至將作監(主管土木建築工程的機構)。監掌宮室、城郭、橋梁、舟車營繕事宜。在任期間曾先後主持五王邸、辟雍、尚書省、龍德宮、棣華宅、朱雀門、景龍門、九城殿、開封府廨、太廟、欽慈太後佛寺等十余項重大工程。

  記者 楊宜錦

  新鄭播報 巴明星 文/圖

  李誡是咱新鄭人

  據《鄭縣志》記載,李誡是鄭州管城縣(今新鄭人),北宋大觀四年二月(公元1110年)卒,葬於梅山。

  得知李誡葬於新鄭,9月15日,記者專程從龍湖鎮驅車近20分鐘,便趕到位於龍湖鎮西五六公裡遠的於寨村的李誡墓園,拜谒這位建築界鼻祖。李誡墓園占地約100畝,如今建起了墓地、墓碑和紀念亭等。夕陽西下,整個李誡墓園顯得古樸典雅。走近墓碑,茂盛的野草使滄桑之感油然而生,碑文上,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當代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題寫的“宋李明仲之墓”映入眼簾;再向後,即是李誡之墓,墓周圍被櫻桃樹環環包圍,而李誡墓東邊100米開外,便是川流不息的鄭堯高速,使得這位建築鼻祖並不太寂寞。

  據悉,李誡在北宋王朝為官60年,“干局明銳”,其曾祖父李惟寅、祖父李惇裕、父親李南公、兄長李譓,都供奉於朝廷官位。其兄曾任至龍圖閣直學士。李誡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備受熏陶,好學多才。他工書法、善繪畫,藏書數萬卷,手抄本數十卷。曾官通直郎,任將作監。元符三年,李誡撰成《營造法式》,該書堪稱建築史上劃時代的著作。

  李誡是個博學多能的人,他通曉建築及書畫、地理、人物等。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李誡任官郊社齋郎,後任曹州濟陰(今山東省菏澤縣)縣尉。從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開始在將作監供職,前後達13年,歷任將作監主簿、丞、少監、將作監,主持修建一系列著名建築,如1099年修建五侯府、1102年修建辟雍宮,後又修龍德宮、棣華宅、朱雀門、景龍門、九成殿、開封府廨、明堂、太廟、欽慈太後佛寺等十余項重大工程。大觀四年,在虢州知府任上病逝。

  李誡一生除主要在將作監任職外,還一度當過虢州知州,且很有政績。他為人博學多聞,另著有《續山海經》《琵琶錄》《續同姓名錄》《馬經》《六博》《古篆說文》等著作多部。在書法上,篆、籀(音咒,zhòu)、草、隸,無所不能。他的繪畫也頗得古代名畫家筆法,曾繪《五馬圖》進呈給書畫行家宋徽宗,深得宋徽宗好評。可惜這些都已佚失,流傳下來的僅有《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驚後人

  李誡一生最大的貢獻是編寫了《營造法式》。從北宋熙寧(公元1068年~1077年)中開始,李誡奉旨編寫《營造法式》一書,歷時30年並經過多次改編,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定稿,全書共34卷,分釋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圖樣等5部分。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被批准頒布全國施行,成為當時官方建築的規范。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於古代建築規范的專著。此書的編成,是中國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首次統一了兩千年來中國建築的規格,明確了設計施工的制度,制定了估工算料的定額。《營造法式》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建築技術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它不僅是研究我國建築學發展的最詳盡、最全面、最系統的科學寶庫,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築學著作之一。

  據鄭州市考古研究院汪松枝介紹,《營造法式》書中提出了一整套木構架建築的模數制設計方法。書中規定,凡設計和建造房屋,都要以“材”作為依據。“材”有8個等級,可以按房屋的種類和規模來選用。中國古代的技術書籍,多重文字,很少圖樣。而《營造法式》不僅內容十分豐富,而且附有非常珍貴的建築圖樣,開創了圖文並茂的一代新風。這也難怪,2010年前來拜祭李誡的羅哲文曾這樣評價此書:“《營造法式》中90%的內容放在今天的建築學中仍然適用,希望將來能夠出版一本通俗本,服務社會。希望未來我們有一大批中國土生土長的建築師、設計師,建造出具有中國氣派的建築。”
  加強保護留存記憶

  在龍湖鎮於寨村,提起李誡墓無人不知,84歲於鳳池老人告訴記者,兒時對李誡墓就非常熟悉,聽村裡的老人說,在墓的東南方向還曾經有個李家園,而李誡墓地則在1958年被平毀。

  據《鄭縣志》記載,宋代時李誡墓土冢高大,其後李誡家族分別葬入墓區,形成了李誡墓群,後土冢不斷遭到人為和自然損壞。1961年進行文物調查時,李誡墓冢僅存3米高,其他已夷為平地,周圍也全是農田。

  據了解,自1995年以來,羅哲文等多名專家和河南省文物主管部門負責人經多方協商,聯合倡議在新鄭市李誡故裡修建李誡墓園。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先後4次組織人員對墓址進行勘探,探明墓的確切位置,確定保護范圍。新鄭市政府把墓園規劃納入城鎮發展規劃之中,為墓園提供建設用地100畝。2006年,李誡墓園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較好保護,並立碑紀念。

  2010年11月20日-21日,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民族建築風格藝術專業委員會、鄭州市文物局承辦的紀念中國建築宗師李誡逝世900周年系列活動在鄭州舉行。

  “在宋代那個崇文的時代,工匠出身的李誡是個被埋沒的人才,《宋史》沒有為他立傳,明清兩代《鄭州志》《鄭縣志》也無他的傳記,可一部《營造法式》傳了下來。這本書集歷代建築之大成,是我國建築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是民族的精華。對這位鄭州歷史上的名人,我們更應恢復其本該擁有的榮耀,這也是我們舉辦紀念活動的初衷。”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閻鐵成說。

    (來源:鄭州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