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古邑:千年古道上的“客家搖籃”
日期:2016/12/14 18:50: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東門門樓全景。
青磚灰瓦的幽幽古巷,襯著安詳靜谧的藍天白雲;古樸厚重的古城城垣,伴著歡快熱烈的奇燈異彩;濃濃的鄉音俚語,帶著遠自中原的古聲遺韻……徜徉在有著近千年歷史的石城古邑,我們找到了一份未曾失落的久遠文明——
一條路,一頭連接中原,一頭通向閩粵,留下無數客家先人的足跡。一座城,依山傍水,山環水抱,守護著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兒女。透過城牆、門樓、古宅、古街的青灰色容顏,我們總能在歷史的殘留中找到客家人千年發展的印跡。
客家遷徙路上的“福地”
石城古城位於石城縣中部,古稱竹子壩。據公元1946年《石城郭北黃氏五修族譜》記載:“淮公始居石城場之竹子壩,南唐保大十一年改場為縣……”翻開泛黃的縣志,石城古邑的千年歷史,便悠悠地向現實走來。
石城古邑所在的竹子壩,在當地百姓心中始終是塊“福地”。竹子壩是該縣琴江河兩岸8個小平原之一。民間傳說,8個平原推出竹子壩平原和屏山平原進行競爭,在兩個平原的琴江河段各裝一袋河沙稱重,哪裡的沙重就在哪裡築城。結果竹子壩的沙子重得多,於是築城於此。稱砂土之重,是傳統風水學中辨別地龍之“氣”好壞的一種方法。這方法是否科學,以及這傳說是否真有其事,我們不便妄下定論。但竹子壩四面環山,三面臨水,方圓10公裡是平坦而肥沃的耕地。如此藏風聚氣、山環水抱、物產豐饒之所,無疑是人們心中的風水寶地,在此建治便也理所當然。
推薦閱讀:
寧波:月湖西區5處建築率先修繕
湖南:炎帝陵發現御祭故道遺址(圖)
寧波:罕見的男女同祠 鄞州蔡氏宗祠
故宮太和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
桂花屋
有著150余年歷史的桂花屋。如今,修葺一新的桂花屋與周邊的客家民居風格新建築相互映襯,和諧共存。
竹子壩水陸交通發達,琴江河是千裡贛江的源頭,江面寬闊,可通舟楫;且有陸路多條,直通贛州、南昌和福建寧化,自古就是連接江西和福建的交通要道。古城的北關廓頭街口的鎮武樓,明萬歷年間镌刻在條石門額上的“閩粵通衢”四個大字,依然清晰可見。
千余年來,這座處於閩贛邊際的古城,成為了客家先民南下閩粵的休憩驿站和生存福地。《寧化寒谷張氏族譜》載:“嵩公為武昌太守,因唐代避黃巢亂,扶母歸隱虔北東溫瀾,轉移陂陽鄉竹子壩(即石城縣竹子壩)。”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一批又一批的客家先民在一次次的改朝換代、兵荒馬亂中,被迫遠離故土,或逐水而上,或傍山而行,一路南遷,來到石城古邑生息繁衍。石城也因此成為了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轉站,獲得了“客家搖籃”的盛譽。
濃濃的客家文化,深深地烙在了古城的每一個角落,乃至每一位古城市民的心中。在街頭巷尾,隨便找個小吃店,人們就可以品嘗石城肉丸、薯粉水餅、芋包子等客家美食。每逢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石城燈彩”這朵在石城繁衍了千年的民俗藝術奇葩便會悄然綻放。一時間,古城內燈影闌珊、燈歌悠揚、燈舞翩翩。
推薦閱讀:
寧波:月湖西區5處建築率先修繕
湖南:炎帝陵發現御祭故道遺址(圖)
寧波:罕見的男女同祠 鄞州蔡氏宗祠
故宮太和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