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曾國藩最後家園桐溪寺
日期:2016/12/14 18:40: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3月12日,晚清重臣曾國藩逝世142周年。望城區伏龍山桐溪寺後,這位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安息在此已百余年。
這座始建於唐朝、已有1300余年歷史的古寺,有著怎樣的過去?曾國藩因何與這裡結緣,要將此處作為他最後的家園?千百年中,數度沉浮,古寺法緣為何能延續至今?歷經半個世紀的落寞,即將消失的寺院如何重煥“青春”?
桐溪寺,古稱興國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坪塘鄉桐溪村境內的伏龍山下,為唐代振郎禅師創建。據《五燈會元》記載,振郎禅師屬禅宗青原系下二世,五十來歲進入古長沙城,看見伏龍山後桐林茂密、山前流水潺潺,是不可多得的修行寶地,一磚一瓦建起了桐溪寺的前身興國寺,堪稱唐代名剎。
桐溪寺歷史上數度沉浮,但法緣不絕。清同治十三年,曾國藩遷葬於寺後,為桐溪寺的文化底蘊提供了巨大的助援。
凋蔽的“八大叢林”
這裡曾經桐林茂密,流水潺潺,“桐溪”正因此得名。民國時期,桐溪寺曾與麓山寺、開福寺、杲山寺、上林寺、寶寧寺、華林寺、靈雲寺並稱為“長沙八大叢林”。
“我細的時候,這裡不曉得好多大樹呢。”村民曾啟亮說,“從遠處望過來根本看不到寺廟,都被樹蔭遮住了噻!”
曾啟亮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回憶小時候桐溪寺的模樣,依然讓他激動。“原來有108間住房,從山腰一直延伸到山腳下,那氣勢,不曉得幾漂亮!寺院裡有兩棵羅漢松,兩棵白果樹和兩棵銀杏樹,都是上千年的歷史咧。”他記得,那時的住持會看病,誰家有小孩不舒服,就請住持看病。逢年過節,村裡家家戶戶都到廟裡上香,“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冬天只穿一件衣服,道行多深啊!他特別喜歡我,經常拿供果給我吃。因為這座寺廟,我小時候從不生病。”
什麼原因讓“八大叢林”之一的桐溪寺瞬間落寞?曾啟亮吧嗒吧嗒抽著煙,“文革的時候,有人來拆佛像,把菩薩都扛到田裡燒……寺廟的住房都分給了村民,寺院的僧人也四散了,住持還被批斗……但斗他的時候,他還只穿一件衣服呢!我覺得他不冷,也不疼……”曾啟亮吐著煙圈,望向遠方。
眼前的伏龍山腳,僅剩一些破舊的民房,很多田也已經荒了。被村民收回去的“大殿”,簡陋的木門上插著一把大鎖。
寂靜的曾國藩墓
一切緣於這位湘軍統帥在靖港水戰中的慘敗……
曾國藩墓靜臥在寺院後半山腰處。半圓形墓冢後立著一塊石碑,上書“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東邊樹林的小路上,還殘存一尊石像,旁邊散落著幾塊倒塌的石板。時近傍晚,山上寂靜無聲,只有細雨滴落在竹葉上悉悉索索地響動。
雖然地處偏僻,但曾國藩墓依然屢遭盜墓者破壞。墓地原有的各一對石馬、石獅、石虎及石翁仲,已經四處散落,墓地周圍的麻石不是被附近村民用作他途就是被隨意丟棄,就連墓廬四周護欄上的鐵鏈也被人偷走。曾啟亮告訴我們,在他記憶中,曾國藩墓就被盜過七八回。
曾國藩因何遷葬於此處?據坊間傳說,一切都緣於這位湘軍統帥在靖港水戰中的慘敗:他打了敗仗,想跳河自殺,被人救下後來到桐溪寺“療養”,和這裡有特殊的緣分,也有感情。
據記載,曾國藩與時任住持寶月大和尚言語相投,成為至交。彼時曾國藩已有意以桐溪寺所在地伏龍山作為歸葬之地。但當時寶月並沒有直接答應他,他告訴曾國藩,佛門淨地,非常人能使用。“他們相約,誰先去世,誰就葬在這裡。最後,還是曾國藩先走了一步。”曾啟亮說。
除了祖輩們口口相傳,讓曾啟亮知道這些故事的,還有一個人:桐溪寺現任住持釋容禅。
晨霧裡的麓山寺
他發願重修桐溪寺,“多一座寺院就是多一所學校。”
桐溪寺住持釋容禅法師長居麓山寺。3月9日清晨,岳麓山大霧彌漫。麓山寺大殿後的石欄前,釋容禅法師對著鏡頭,回憶初訪桐溪寺的情景。
2005年年末,普通的一天。正在麓山寺修行的釋容禅,在寺院圖書館看到一本記載著桐溪寺歷史的書。原來,桐溪寺的前身是興國寺,由唐朝大和尚振郎禅師始建。長沙竟然還有這樣一座古寺?為何曾國藩沒有選擇岳麓山作為最後的歸宿地?帶著好奇和疑問,釋容禅一路尋訪來到了伏龍山腳下的“桐溪寺”。
眼前的景象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除了兩棵羅漢松和一棵白果樹,幾乎看不到任何古寺的蹤跡。他從村民口中得知,文革後桐溪寺再無僧人,房子也都沒有了,僅剩幾棵老樹。
他在羅漢松下發願:重修桐溪寺。第一步,就是租下一座空房子。“房子空著也是空著,那名村民很快就答應幾千塊錢一年租給我,當時裡面停放著一口棺材。”釋容禅笑,“我帶著一個師兄弟將房子重新整修,請了三尊菩薩供奉進去。”同時,他開始在村民中普及佛法,收他們做在家弟子。“寺廟要重修,就得有群眾基礎。”除了每年祭拜、清掃曾國藩墓,釋容禅還會去寺院東南角的一座墓前,祭拜曾改變曾國藩人生觀的寶月大和尚。
釋容禅的禅房裡,掛著一幅字:“禁大言,以務實。”語出曾國藩。出家20多年來,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去修復佛寺。如今,邵陽、岳陽等地都有他修復的寺院。他說:“我相信,多一座寺院,就是多一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