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代絲綢遺跡首成“國保”

古代絲綢遺跡首成“國保”

日期:2016/12/14 20:10: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被埋藏在民居中的“絲業公所”絲綢界碑。□記者華雪根攝

       本報對於“蘇州絲綢振興計劃”的連續報道引起廣泛關注。昨天,一位關注街巷界碑遺跡的熱心市民致電記者稱,位於祥符寺巷的蘇州絲業公所界碑遺跡,同樣是蘇州這個“絲綢之府”歷史的見證。事實上,蘇州是世界上擁有絲綢歷史遺跡、遺存最豐富的城市,至今還保存絲綢業的歷史遺跡24處,清代絲綢業的公所25處,明清絲綢業碑刻71塊等。記者獲悉,在最近國務院發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蘇州織造署舊址與吳江區盛澤鎮先蠶祠位列其中。這是我市古代絲綢遺跡首次成為“國保”。
       最近,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943處,其中蘇州有26處。屬古代絲綢遺跡的有兩處,即姑蘇區的蘇州織造署舊址(清代)與吳江區盛澤鎮的先蠶祠(清代)。蘇州織造署舊址,是國內規模最大、唯一有遺存、且遺存最多的古代官府織造舊址,位於古城蘇州葑門內帶城橋下塘。現存留的遺存主要有:大門、儀門、石獅、多祉軒,並存有清順治《織造經制記》及乾隆、同治年間的修建碑記等。西花園的太湖石瑞雲峰也是蘇州織造署舊物,它瘦、漏、透、皺而且形體巨大,為宋代花石綱遺物,與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珑齊名。
      位於盛澤鎮的先蠶祠是祭祀蠶絲行業祖師的公祠和盛澤絲業公所和農會的辦事處所。江南各地類似祠廟俱已消失,先蠶祠為僅存,是江浙蠶區最為恢宏壯麗、名聞遐迩的祭拜蠶神的祠廟。吳江區政府注重保護、利用與傳承,2006年在先蠶祠內增設吳江絲綢陳列館。該館以吳江絲綢業歷史發展為主線,分“歷史淵源”、“衣被天下”和“風尚習俗”三個部分展示,積極弘揚傳播了絲綢歷史文化。

      “將蘇州織造署舊址與盛澤鎮先蠶祠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充分表明了國務院對蘇州絲綢輝煌歷史的肯定。同時也對蘇州絲綢遺跡如何更好服務時代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蘇州絲綢行業協會秘書長商大民說,按照國務院的相關要求,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要注重有效保護、夯實基礎,又要注意合理利用、發揮效益,在保護利用中實現傳承發展。蘇州織造署舊址現為蘇州第十中學本部所在地,近百年來被用作於教育,得到很好保護。但如何發揮其在傳承蘇州振興絲綢計劃中的作用,當前仍有較長的路要走。“為此,協會一些老絲綢人共同呼吁,我市要深入研究絲綢遺跡的時代價值,通過與絲綢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相結合,助力蘇州絲綢振興計劃,”商大民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