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張诰莊園
日期:2016/12/15 0:20:56   編輯:古代建築史
知道張诰莊園並不偶然,我的姥姥家就位於伊洛河流域的千年古縣鞏縣,多山的地貌、悠久的歷史為這裡留下了豐富的地上遺存,除了眾所周知的杜甫故裡和北宋皇陵,鞏縣境內至今保留眾多民居大院。
張诰莊園位於鞏縣(今鞏義市)東南部的新中鎮琉璃廟溝村,因窯頂上有1株柏樹,生長茂盛,又叫“柏茂”住宅群。“柏茂”住宅群分“柏茂元”、“柏茂仁”、“柏茂信”、“柏茂順”、“柏茂恆”“柏茂永”六處。其中“柏茂元”最大,保存最為完整,又因為柏茂元的後人在清末民國出現了張佑、張诰兩個重要人物,外界多以張诰之名代指這處建築群
這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始建於清末,大部分為民國年間建築,張诰莊園體現了典型的中原西部古民居的特色:靠山挖窯洞,臨街建樓房,中間建有四合庭院。今天,張诰莊園依然保存下來六個兩進四合院,八十多座樓房和三十多孔窯洞。多數人想起窯洞第一個會想起陝北,事實上窯洞同樣廣泛分布於豫西丘陵與山區,其形式也十分多樣,張诰莊園內部的窯洞分三層,窯洞一層出檐兩米左右, 二層三層依次往裡收約三米,窯前形成一個活動平台,窯與樓層層相連,每層之間還有轉角廊和小門樓。 1944年八路軍豫西專員公署曾在這裡駐扎。1987年3月4日,張诰莊園被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琉璃廟溝的張氏於明朝隆慶年間從安徽鳳陽遷往這裡,從明中葉到清乾隆年間,張家在大戶雲集的鞏縣一直默默無聞,然而到道光年間,琉璃廟溝的張氏已是鞏義出東門富戶之首,這背後與十五世祖宏遠有密切關系,史料記載宏遠是個憨子,經常亂說亂動,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眼看已到結婚年齡了,他還天天鬧笑話,亂屙亂尿,甚者曾往吃水井裡撒尿。其父潤梁為這事很犯愁,因為宏遠是娃娃媒,從小就和口頭村的趙家訂有婚約。趙家也是大戶,雖然是門當戶對,可是孩子太差勁,若不及早講明,恐怕結婚以後再鬧笑話,到那時弄得兩親家翻臉劃不來。潤梁想到這裡,就主動到口頭找他親家談宏遠的問題。他親家說:“咱也不是外人,你談這問題,也值得考慮,等我征求了孩子的意見再說吧。”趙光居先生隨即到後邊,迎見其閨女,把琉璃廟溝張家的孩子憨傻情況學說一遍。並且說:“現在勉強結婚,將來生活也難過好。”不料,他的閨女斬釘截鐵地說:“我活著是張家的人,死了是張家的鬼,至於將來生活如何,請爹娘不必為兒擔心。”就這樣,趙氏走進張家大門
自趙氏來到張家老宅院後,一方細心教育憨子丈夫,一方盡心操持家務,上孝敬老人,下愛護晚輩。鄉民常說:半夜經過那裡聽到的是“嗡嗡”響的紡車聲,天不亮經過那裡聽到的是“咔哒、咔哒”響的織布聲。趙氏一生辛辛苦苦紡花、織布積攢“梯己錢”七十串(含從娘家帶來的私房錢),本是為自己和憨子丈夫養老所用,後拿出給兒子輝明作為“柏茂錢莊”本錢,別看父親宏遠又憨又傻,兒子輝明可是聰明過人,苦心以誠信經營錢莊,經過數十年發展,柏茂錢莊生意越做越大,而後和叔叔宏道買地建房,成就了柏茂家業。張氏族中至今流傳柏茂土地“七十串錢變七十頃田”的說法,柏茂發家後,趙氏也已步入晚年。
同治年間,張家弟兄兩份分了家,輝明隨父宏遠留住裡溝,稱為“裡號”,即柏茂元、柏茂仁,叔叔宏道四個孩子分家以後遷到琉璃廟溝外口,各人各立門戶,分別起了柏茂信、柏茂永、柏茂和、柏茂恆四個堂號,過著優越的地主生活,“外號”由此而得名。
今天留存下來的這處莊園主體事實上是柏茂元的後人張祜、張诰、張宣光的宅院,清光緒23年即1898年,張佑考中舉人,成了張家當家理事的人。於是,張佑請當時上海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在柏樹崖下大建莊園。
莊園的第二次擴建是在張诰時代。張诰是舉人張佑老五兄弟張祜的兒子。據說張诰這個人少年聰穎,1915年從北京法政學堂畢業。回到家後,張诰在附近經營起了煤礦,聚斂了大批的錢財,成為當時鞏縣東部舉足輕重的大財主,名氣超過了他的舉人伯父張佑。張家在張诰的打理之下,擁有田產數百頃,開辦的煤礦日進斗金,張诰除了修建炮樓,還組建一支看家護院隊。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習慣把這處龐大的莊園稱為張诰莊園。
與伯父張佑府第相比,張诰住宅布局更加完善,也更趨於傳統。在莊園的最南角還修建了一座炮樓,建築風格融入了東西方設計元素。
莊園內的建築,古樸蒼涼,細節處處見精美。
(來源:古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