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一個水鄉古鎮的文化夢

一個水鄉古鎮的文化夢

日期:2016/12/14 9:38: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5月19日,為期11天的烏鎮戲劇節落幕。6台國內外大戲、12部青年話劇與500多場街頭演出,使得這個1300多年的江南小鎮成為大批熱愛戲劇的文藝青年的狂歡之所,和中國所有戲劇節都不同,它的主辦方不是政府、不是文化機構,而是一個旅游企業,加上打造這一切所花費的5億多元的“大手筆”,整個業界都啧啧稱奇——一個中國的阿維尼翁或者愛丁堡將就此誕生?還是一個“財主”一時的瘋狂設想?

 

烏鎮戲劇節嘉年華,超過120個藝術表演團體參加街頭表演,游客駐足觀看。

 

嘉年華中的中國戲曲演員與巴西演員在水劇場。

 

烏鎮大劇院,位於烏鎮西柵入口,3年時間4億元人民幣打造,占地54000多平方米,《如夢之夢》、《空中花園謀殺案》、《四世同堂》等劇目在此演出。

 

 

 

烏鎮戲劇節藝術總監賴聲川、戲劇節主席陳向宏和戲劇節總監制黃磊,他們同時是烏鎮戲劇節發起人。

 

“青年競演單元”的話劇免費對游客開放,參賽劇組可得3000元的演出補貼。

 

戲劇節的路牌設計很有現代感,7個劇場之間的步行時間都不會超過10分鐘。

 

  一群敲鑼打鼓的巴西人從河邊、橋上一路走過,立刻引來不少游人圍觀,河面上的船工對這一幕已見怪不怪。過去的一個多星期,古鎮裡每天都上演著同樣的場景。

  對於今年的烏鎮戲劇節,古鎮裡的人顯得挺平靜。唯一讓他們感到變化的是,往常,他們每劃一次船能拿到9元的報酬,即便如此,游客的數量還是能讓他們感到滿足。但因為這戲劇節,前前後後來了各色明星嘉賓,免費服務的次數也多了起來;河邊擺攤賣爆米花的也碰到了相似的問題,他們向老板反映,這幾天游客多了,買爆米花的卻少了,因為大家都忙著看街頭表演,沒工夫停下來,他們的小攤甚至一度因為影響了表演,被演員們幫忙挪到了角落裡。

  與此相對的是,整個戲劇圈乃至演出界的人都躍躍欲試。上周末,戲劇節最後幾天,戲劇學院的、藝術節的、演出公司的,大家都紛紛自掏腰包,跑去一睹究竟。所有人都揣著一個問號——烏鎮搞了一個戲劇節?

  一個旅游景點,一個距離上海、杭州都不遠不近的小鎮,耗資5億元,造了7個劇場。在戲劇這個東西還不足以盈利的今天,一個旅游企業卻做了這麼一件事,他們究竟為了什麼?

    讓業內詫異的戲劇節

  烏鎮西柵,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但在眾多已開發成旅游景點的古鎮裡,似乎有些特別:鎮上原有居民幾年前全部搬走,古鎮被規劃、修復得完全像影視劇中的江南水鄉;古鎮裡的度假會所、精品酒店、河邊民宿都隱匿於花草和牌樓之中;連街上的商店也是精心“計劃”過的面貌——流淌了千年的古鎮生活,在這裡似乎更多是一種修復後的表演。

  即便如此,西柵還是很容易讓人產生好感。在熱鬧的烏鎮戲劇節期間,不時有奇裝異服的街頭表演經過身邊,但只要轉身離開主街,就能找到一個安靜雅致的角落,這在如今的熱門景點非常難得。

  雖然安靜,但西柵絕不缺少客流。去年,整個烏鎮接待了608萬人次,西柵景區的平均入住率保持在80%以上。在春夏的周末,景區內一晚千元的度假酒店的300多個房間總能爆滿。據悉,這兩年,要想在旺季定上西柵的好房間,得提前兩個禮拜。

  景區工作人員沒有感到戲劇節給烏鎮帶來了多大的人流變化,“這個季節這裡就是有這麼多客人的。”但他們發現,古鎮裡的老外前所未有的多起來,白天黑夜,總能看見他們聚集在酒吧、咖啡館。再有就是,這幾天,古鎮湧入了很多文藝青年,而往常,西柵接待最多的是高端商務客。

  因為戲劇節,林青霞這樣的大明星也來到這個小鎮,還有國際戲劇界的幾位大師,包括歐洲實驗戲劇大師尤金諾·芭芭、美國戲劇教父羅伯特·布魯斯汀以及美國主流戲劇界最知名的華裔編劇黃哲倫等。大師們走在古鎮大街上,沒幾個人能認出他們,但這絲毫不妨礙一些業內人士的訝異。受邀去為戲劇節小鎮對話進行翻譯的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沈亮飯席間感慨,“照理,這樣的業界大腕都是第一次來中國,總是先來北京上海,沒想到他們的中國之行竟然從烏鎮開始,這個路徑,好奇怪。”

  奇怪,是很多人聽說烏鎮戲劇節後的第一感受。

  上海一家做過很多大項目的演出公司連著兩個周末集體來到烏鎮,自費看戲住宿,考察這個戲劇節的運營情況和模式。作為常年在演出行業摸爬滾打的人,讓他們感到難解的是,投入這麼多錢,怎麼掙回來呢?不缺客流,那辦戲劇節又為了什麼?

  更多人想知道,烏鎮戲劇節會辦成什麼樣?戲劇節結束以後,那麼多劇場又該怎麼辦呢?

    戲劇烏托邦:美好而昂貴

  對於熱愛戲劇的文藝青年來說,來到烏鎮才不用思考這麼多。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地方可釋放他們對戲劇的熱情。北京晚報的戲劇記者王潤自己創作了一個作品《烏托邦小鎮》,來到烏鎮參加青年競演單元。他沒有和北京的記者同行們一起住在組委會安排給媒體的酒店,而是和自己的伙伴們駐扎在了青年旅捨。

  戲劇節給了每個劇組3000元的演出補貼,並免費提供演出期間的食宿,這對於大部分戲劇青年是難得的待遇。最後的獲獎劇組能得到20萬元獎金。戲劇節沒有規定獎金的用處,烏鎮戲劇節藝術顧問孟京輝覺得無論如何都會對做戲有用:“20萬足夠搞個創作,也可以去旅行,就算泡妞也不錯。”最後,話劇《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的主演陳明昊導演的《巴巴媽媽》獲得20萬元,得到了烏鎮戲劇節的最佳戲劇獎。雖然《烏托邦小鎮》沒有入圍最後的決賽,但王潤很愉快,“戲劇節讓我得到了我想得到的一切”。

  如果不是因為烏鎮戲劇節,很難想象,中國戲劇的民間青年力量已如此壯大。每天演出結束,包括12個參賽劇組在內的文藝青年們就穿梭在烏鎮的各個劇場和講座,或者到臨水的酒吧把酒暢談,“青年競演”所在的蚌灣劇場每天同樣爆滿,開場前,劇場門口總是聚集著不少進不了場的觀眾,眼裡閃爍著專業戲劇人那裡少見的虔誠和敬畏。

  雖然講座和青年競演、嘉年華都是免費的,但6部邀請劇目的展演票價高昂,且不論《如夢之夢》在內的3部國內大戲,3台來自國外的小劇場戲劇竟然都賣到了480元甚至980元的“天價”,這對於一個多小時時長的作品而言,實在有些“離譜”。更“離譜”的是,這些演出最後都一票難求。當然,誰也無法說清,有多少票是被送出去,又有多少票是被賣出去的。但至少,演出時,劇場裡總是滿滿當當,活動的現場也都井然有序。

  受邀參加烏鎮戲劇節的圈內人大多對這個前所未有的戲劇節抱有好感。帶著《四世同堂》來到烏鎮的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毫不掩飾她的喜愛,“烏鎮戲劇節就是一場水上之夢,我夢在其中,而且想長夢不醒。”田沁鑫的制作人李東去過世界上各種戲劇節,他對烏鎮戲劇節也贊不絕口,“烏鎮的環境如此人文,地理位置又如此適中,在中國,恐怕很難找到一個更適合辦戲劇節的地方了。”

  上海國際藝術節也對這個“橫空出世”的戲劇節頗感興趣:在這麼一個“封閉式”的古鎮空間裡,所有活動場地的步行距離大多不超過10分鐘,這也讓他們萌生了與之合作的想法。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烏鎮戲劇節贊賞有加。對於很多真正想看演出的戲劇觀眾而言,好位子的票價高不是最大的問題,買不到中低價位的票才是最大的困擾。景區內高昂的住宿費用和生活成本,也成了制約他們來到烏鎮的重要原因。雖然憑戲劇節演出票(50元的學生票除外)就可以免去當日門票,但在戲劇節期間的西柵,最普通的民宿,也上漲到了600多元的均價。加上動辄五六百元的戲票,這樣昂貴的戲劇節,並非大多數人可以承受。

    一拍即合的三個發起人

  演出散場,燈火闌珊,烏鎮戲劇節的午夜,屬於西柵臨水的一個酒吧,每天晚上,文藝青年和戲劇大腕們都擠在這裡,而穿梭在席間不停招呼的老板,正是演員黃磊。當年,因為一部自導自演的電視劇《似水年華》,黃磊和烏鎮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和一手造就了今日烏鎮的“總設計師”、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成為了十幾年的朋友。

  2006年,黃磊參與了台灣導演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一不小心,這個戲演了整整7年。在和賴聲川合作的第四年,黃磊鄭重邀請賴聲川去一個叫烏鎮的地方看看,因為“那個地方可以做一個戲劇節,真的”。

  賴聲川第一次來到烏鎮的晚上,他的夫人、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丁乃竺就接到了丈夫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難掩興奮和激動:“你真的應該到這個地方來看一看。這個地方很特別。” 經常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經歷,讓丁乃竺覺得賴聲川不會輕易被一個地方打動,她踏入烏鎮一瞬間,同樣感受到“驚艷”:“西柵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它本身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舞台,這裡所有發生的人和事,都像是這個舞台所發生的一切。”

  常年參與世界各地的戲劇節,讓賴聲川和丁乃竺感覺到烏鎮的某種可能性。它和英國的愛丁堡、法國的阿維尼翁,似乎有著一些相似之處。而當他們和陳向宏一起坐下來談之後,這種可能性成為了現實。“我們看到這個地方的條件,更多是因為看到了這個人。”回想起當年發生在黃磊酒吧裡的一切,賴聲川說道。

  陳向宏,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烏鎮旅游)總裁,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人稱“陳主任”,做過桐鄉市長助理、旅游局長的他,曾是烏鎮旅游開發辦主任。1999年,他開始對烏鎮進行保護與開發,規劃了今天東柵和西柵景區,首先在全國提出“歷史街區再利用”。雖然把西柵居民整體拆遷至今飽受爭議,但烏鎮人對“陳主任”似乎多有膜拜之情:“當年,我們烏鎮真的很破落,開發第一年只來了500個游客,你看看今天。”

  即使素來充滿批判精神的畫家陳丹青,也毫不吝啬自己對陳向宏的認可,稱這個“烏鎮的孩子”是“民間英雄”:“烏鎮成功完全源自於陳向宏的‘人治’。”

  陳向宏去過歐洲許多地方,對黃磊、賴聲川提出的戲劇節設想很認同,三人一拍即合。陳向宏帶著賴聲川一處處考察古鎮裡可供利用的老宅,賴聲川挑選了6處“爛到不行”的老建築,自己畫圖紙設計,改造成各種空間類型的小劇場。丁乃竺則開始在世界范圍挑選合適的劇目和戲劇人,排檔期邀請他們參與第一屆戲劇節。

  但戲劇節畢竟需要一個大型的現代劇場,陳向宏很快又拍板決定建一個。賴聲川找來了自己的好友、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就這樣,一個耗資4億多元的工程就在烏鎮景區入口處開工了。緊趕慢趕,這個充滿設計感的劇場建築終於在3年後完工,而第一屆烏鎮戲劇節就在這樣不可思議的“瘋狂”裡誕生。

  戲劇節開幕時,烏鎮大劇院邊上的木心美術館還在興建,陳丹青感慨:“我敢說,中國再沒有第二個‘小地方’能夠辦成這樣的活動。”

    從觀光小鎮到文化小鎮

  賴聲川對於能在3年內把烏鎮戲劇節辦起來感到十分高興乃至自豪,他說自己和陳向宏都是“瘋狂的造夢人”。事實上,“造夢”對陳向宏來說並非那麼瘋狂。作為一個擁有3000名員工的企業家,他所想的遠不止一個關於戲劇藝術的夢想,而是這個小鎮的未來。

  在中國,古鎮開發早已如火如荼,當年很多景區還是觀光小鎮時,陳向宏已想到把西柵打造成休閒度假小鎮。10年過去,陳向宏覺得一個新的轉折點到來了。“烏鎮從一個觀光小鎮變成一個度假小鎮,現在,我們想要做成一個文化小鎮。”在陳向宏眼中,江南古鎮非常多,同質化的現象更多,開始做文化的旅游景區已不在少數,大多有兩種形式。聲名在外的“印象系列”是一種,而辦各種旅游節、選美等節慶活動是另一種。“這兩種都不適合烏鎮。烏鎮是個安靜的小鎮,需要更契合的文化。”

  選擇戲劇也是機緣巧合:“平遙有攝影節、束河有音樂節。我覺得如果搞個電影節,目前烏鎮也接待不了這麼多人。而戲劇節的受眾更多是年輕人,這和烏鎮的目標人群也是吻合的。又因為認識了黃磊和賴導,所以就做了起來。”陳向宏說。

  陳向宏第一次感受到戲劇的氛圍和力量是2006年,他受黃磊之邀去上海看《暗戀桃花源》,“那一次,我發現原來戲劇可以吸引這麼多年輕人。”對於黃磊和賴聲川而言,戲劇節是一種夢想,但對嗅覺敏銳的陳向宏而言,這意味著更現實的前景:“中國的戲劇,正在一個走向大眾的過程中。我們現在介入,是有先發優勢的。”

  戲劇本身很難掙錢,即使不算先期投入的5億元硬件建設,戲劇節這一次邀請劇目、青年競演和各種活動接待的花銷,也有幾千萬元。通過票房甚或門票,都不可能收回成本。而陳向宏顯然志不在此,“5億多元的大投入是我們在‘交學費’,我希望烏鎮能夠成為真正的文化小城,是那種國際意義上的文化小城,它有內容,有概念,有環境,我相信它的輻射帶動遠比光是旅游來得深遠、來得廣泛。”

  別人眼中陳向宏“一擲千金”,在黃磊眼中,陳向宏是個夢想家:“陳總其實也有很大的壓力,這麼龐大的接待工作和資金投入,看不到當下的回報,但夢想是一種很大的力量。文化小鎮是一個長遠的戰略。”黃磊說,除了這樣遠大的夢,陳向宏還有一個“可愛的想法”:“他就是要讓烏鎮的小孩也有戲看,向上海、杭州這樣的大城市一樣,將來也會有自己的中學戲劇社團。他是烏鎮人,對自己故鄉有很深的感情。”

  “戲劇節如果辦成功了,到了可以和愛丁堡、阿維尼翁相提並論的時候,我們這個小鎮就有了世界地位,這是一種無形資產,是很難用錢來估量的。”陳向宏說。

    烏鎮戲劇節能走多遠?

  “我們希望戲劇節能辦10年以上,期待能變成愛丁堡戲劇節那樣有想象力、生動跟厚度的戲劇節。”陳向宏和賴聲川的想法一致,他們都希望把這個戲劇節一直辦下去,只不過,賴聲川覺得,烏鎮未必要復制愛丁堡和阿維尼翁那樣的模式,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特點。

  對於戲劇本身,陳向宏坦言自己還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也因此從來不過問所有關於戲劇的內容。“我們有賴聲川、孟京輝這樣專業的人,他們來做專業的事情,選什麼劇目做什麼活動,我都不管。”

  這種對藝術家的放手和信任,讓身為藝術總監的賴聲川感到最大的自由,甚至,連經濟上的約束都不是太多,這讓丁乃竺都有些意外,“我們最早想去年年底開始首屆戲劇節,想邀請一部有大明星的舞台劇,當時艾爾·帕西諾主演的《威尼斯商人》正好有檔期。但我們擔心價格太貴,沒想到陳向宏聽了之後說,有這樣的陣容和明星效應,再貴我們也要請。”

  因為這種尊重,戲劇節本身的活動讓戲劇人十分認同。美國華裔編劇黃哲倫對烏鎮戲劇節的評價是“很有品位”。而李東覺得,這個戲劇節所有的活動都能以戲劇和藝術為核心,在中國很難得。

  但是,票價高、住宿貴、開銷大,依然是“辦下去”不可回避的問題。賴聲川表示他們正在想辦法:要不要通過基金會介入來降低票價,讓更多人能看得起、看得到演出。陳向宏也表示,他們今年要在景區門口加建一個大型的青年旅捨,明年開始滿足更多年輕人的住宿需求。

  相對於愛丁堡、阿維尼翁這樣的城市,烏鎮120元的景區門票,始終影響著這個戲劇節的開放性。而在目前,不收門票後面臨的管理難題和客流容量,似乎沒有合適的解決之道。

  但對戲劇節的策劃者們而言,現在更需要考慮的是明年怎麼辦。賴聲川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尋找明年有檔期的劇團,而很多細節都需要明年完善。

  對於古鎮裡的一系列劇場,陳向宏表示自己毫不擔心,它們今後可以邀請演出,也可以提供租場,“我們這裡每年有六七百場會務接待,很多都會需要劇場空間。”對於新落成的烏鎮大劇院,烏鎮正打算做一台駐場演出,但“印象系列”的模式,也許不會被復制。

  烏鎮戲劇節落幕了,它引起了很多關注、很多猜測,因為和中國所有戲劇節都不同,它的主辦方不是政府、不是文化機構,而是一個“財主”。田沁鑫在戲劇節講座上,談到中國的戲劇傳統時說,財主們要辦喜事裝點門面,於是花錢請來大戲,鄉裡鄉親只要搬個板凳來,就能一起免費看戲,頓時引來全場會心大笑。

  只是,時代不同了,烏鎮的“財主”花了如此巨資辦了戲劇節,遠不止請大家一起來看個戲這麼簡單。

  烏鎮旅游公司官網顯示,公司主營景區、酒店等,公司的目標是將烏鎮經營成世界知名景區品牌。

  但無論如何,有了“財主”的買單,更多人有機會感受到戲劇,而且,有機會看到更遠處的戲劇。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的戲劇傳統,又一次得到了延續。

  跑去烏鎮一睹究竟後,上海現代人劇社社長張余說:“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有人願意出錢做戲劇,總是難得的好事。” 李東則認為,明年會有更多圈內人有興趣一起來參與,“因為在這裡,我們大家能看到未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