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個“國際博物館日”,建在元和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蘇州巧生爐博物館”開館,館內展示陳巧生家族四十年來收藏的明清爐和500件“巧生爐”。截至昨天,已經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收藏界、銅爐界嘉賓千余人。
蘇州巧生爐博物館是經國家批准注冊的專題博物館,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銅爐制作技藝”傳承人陳巧生大師創辦,是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銅爐文化主題博物館。在占地2300余平方米的展廳內,設有“爐之有名始於博山”、“爐之盛行大明宣德”、“巧生制爐傳承創新”、“滄海遺珍古爐撷英”、“非遺傳人陳巧生制”五大部分,展示傳統銅爐鑄造技藝、工具及明清銅爐藏品。一款款造型、色澤各異的“巧生爐”,神韻宛如古物,令人贊歎不已。其中一款典雅古樸、氣魄恢宏的巨型“仿漢博山爐”,爐體高超過1米、重達500斤,爐面紋飾復雜多變,呈行雲流水之勢。據悉,陳巧生從去年下半年起,耗費8個月時間,依照中國傳統銅爐鼻祖“博山爐”的形制,精心設計、制作了這款巨型“博山爐”,技藝超越古人。
今年57歲的陳巧生,是家族銅器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他挑起了接續“傳統銅爐制作技藝”的重擔。上世紀70年代起,他致力於挖掘、恢復自明代起逐漸失傳的宣德爐制作技藝。通過遍訪博物館、查閱古籍和近千次試驗,終於復原了以“失蠟法”為核心的傳統銅爐制作技藝,讓已經斷代近百年的中國銅爐文化香火延續。他制作的“巧生款”宣德爐,被當世藏家稱為“巧生爐”。上世紀80年代起,鑄有“陳巧生制”等私家款的銅爐開始聞名於中國銅爐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北京雍和宮、杭州靈隱寺、普陀山普濟寺等各大名寺主持、方丈均以“巧生爐”供奉佛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看了“巧生爐”作品後,盛贊“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16尊“巧生爐”作為中國傑出文化藝術品的代表,在世博會中國館隆重展出,並作為國禮贈送給出席世博會開幕式的各國嘉賓。開館儀式上,陳巧生將“龍戲瑞珠文獅首耳鼓爐”、“鳳銜靈芝紋蓋鬲爐”、“五福連翼獅首耳彝爐”等3件館藏珍品,無償捐獻給蘇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