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潮州老城區四百年羊玉巷

潮州老城區四百年羊玉巷

日期:2016/12/14 18:42:13      編輯:古代建築史

羊玉巷現狀

羊玉巷現狀

羊玉巷連接太平路的入口有座“理學儒宗”牌坊,是為紀念唐伯元所建

羊玉巷連接太平路的入口有座“理學儒宗”牌坊,是為紀念唐伯元所建

羊玉巷7號是一座民國時期建造的老宅,記者探訪時正在維修

羊玉巷7號是一座民國時期建造的老宅,記者探訪時正在維修

    在潮州老城區的中心地帶,有一條巷道稱為“羊玉巷”。這是一條至少有著400多年歷史的舊街,她連接著太平路與義安路,全長183米,寬2.9米。在歷史的時空中,這條普通的巷道曾經出現過顯赫一時的唐伯元府第、明朝貴州副使陳志頤家宅(觀察第)及清代的官府“鹽運署”。然而,歲月流轉,如今走在羊玉巷中,往日商賈雲集、達貴如流的現象早已不見,就連販夫走卒踏過的青石板路也已換成水泥路面,一種難得的寧靜彌漫在整條巷道中。走訪羊玉巷,我們懷著探尋歷史的心態嘗試扣開每一個門,但多數宅院都是門庭緊閉,偶爾會有白發蒼蒼的老婦開門,與記者說起一段不太清晰的記憶……

    唐伯元府:明代官宦家今成停車場

    3月15日早上,義安路的各家商鋪如往常一樣開張營業,生活在老城區的人們或泡起工夫茶、或聽起潮樂,過著休閒的日子。在羊玉巷與義安路的交界處,有一處停車場不斷有車輛進進出出,門口的管理亭與外圍鐵欄桿都在告訴人們,這是一處現代的城市配套設施。

    “明朝萬歷年間吏部郎中唐伯元的府第就建在停車場這片地上。”潮州民俗文化愛好者陳賢武停下腳步,指著眼前車輛進出的停車場告訴記者,清朝乾隆年間的“潮州古城地形圖”將羊玉巷稱之為楊玉巷,其圖中所標示的唐伯元府第就建在這個地方。

    陳賢武稱,唐伯元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出生在潮州府澄海縣蘇灣都仙門裡,即今天的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仙門村,是明朝潮州名賢之一。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節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學上都很出色的一生。《明史·儒林傳》說他是“嶺海士大夫儀表”。他在任江西萬年知縣期間,由於他以民為重,施政有方,所以一年後調離時,百姓為他立了生祠。現在矗立在城區太平路的“理學儒宗”牌坊便是為紀念唐伯元所建。而據史料記載,唐伯元後來回到潮州,一直隱居在西湖山後讀書、釣魚。

    走在停車場中,我們無法想像當時的唐伯元府第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建築?後來又為何消失殆盡?但幾經輾轉,記者終於采訪到唐伯元的後人唐學武,唐學武告訴記者,唐伯元的府第原是一座四進的院落,大門朝羊玉巷,屋後牆與英聚巷相鄰。就羊玉巷中的建築物而言,唐伯元府第算是一座非常堂皇的宅院。1958年,政府為了建鳳城影劇院,便將唐伯元的府第連同靠近義安路的一處建築一並拆遷改建,唐伯元的後人被安置至柳衙巷8號,然而,光陰流逝、日月輪換,盛極一時的鳳城影劇院也於2005年被拆掉,改建成現在的停車場。

推薦閱讀:

遼寧興城古城水門洞

歷史名人故居 臨淄南馬坊村

塞上老街 青城的時間島

肇慶神秘崖鷹樓留下迷霧重重

觀察第大門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觀察第大門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觀察第年久失修破損嚴重,但從保存的建築用料仍可看出這座府第的大氣

觀察第年久失修破損嚴重,但從保存的建築用料仍可看出這座府第的大氣

    觀察第:陳副使後人陸續遷出老宅

    羊玉巷在“十年動亂”時期曾改名為“奮斗巷”,至1980年才恢復舊稱。直到現在,巷內部分宅院的門面上還寫有“一心向黨”、“永遠革命”這樣具有時代特征的字跡。

    由唐伯元府第向太平路走了幾十米,我們來到羊玉巷6號。這是一座看起來比較破舊的老屋,但門面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陳賢武告訴記者,這座宅院便是明朝貴州副使陳志頤的家宅——觀察第,只見他走上前兩步,用手輕輕扣響緊閉著的大門。

    許久,只聽見一聲蒼老的聲音回應:“誰啊?”

    “您好,請開一下門,我們是來走訪這一帶老房子的。”

    隨著“吱呀”一聲門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出現在記者眼前。在說明了來意後,老人十分熱情地介紹起這座老屋來。談話中,我們得知,老人名叫謝楚卿,是這座宅院的女主人,她的丈夫姓陳,是明朝貴州副使陳志頤的後代,至於是多少代的子孫,她自己也記不清楚了。

    在謝楚卿老人的帶領下,記者在屋裡轉了一圈,只見裡面堆放著大量的廢棄木柴。謝楚卿老人解釋說,這是她大伯的兒子做面包生意用的柴火,因為暫時用不著,所以便堆放在這裡。

    陳賢武邊走邊告訴記者,陳志頤是明朝萬歷元年的舉人,後來赴廣西考校,晉為縣令,再提拔為工部主事,再後來官至貴州副使,為府縣以上長官,可以考察州縣官吏政績,後又可兼理民事、管轄地方,所以稱為“觀察使”,他的府第也稱“觀察第”。

    走在觀察第中,往日富貴繁華的景象早已不見,相反地,殘破的瓦礫和斑駁的牆體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謝楚卿老人說:“房子太舊了,現在每逢下雨天,屋頂就不停地漏水,也沒辦法修。”在老人的介紹中,我們得知,原來住在這座宅院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搬出去了,現在只有4、5位老人住在裡面,而這座歷經滄桑的老屋,一直是他們難捨的一份眷戀。

    鹽運署:清代行政機構湮沒在歲月中

    在羊玉巷的13號,有一座被翻修過的建築物,它如今是湘橋區文聯的辦公場所。說起它的前身,也有一個顯赫的名字——清代“鹽運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座建築大約翻修於20多年前,當時是作為幼兒園使用。貼著瓷磚的新式門戶,粉刷潔白的水泥圍牆,以及四四方方的樓層,一切都似乎與“歷史”二字無關。不過,年紀較長的古城人卻說,這裡在改建成之前,真個院落縱深、金碧琉璃、雕梁畫棟,與對面唐伯元府第交相輝映。

    今年55歲的市區人林姨,至今一提起這個地方,依然流露出遺憾的神色。她告訴記者,她很小的時候,這裡是抽紗社的工作場地。“我母親那時在抽紗社做工,我五六歲的時候,每天都要背著襁褓中的妹妹,到這裡來找母親喂奶。”林姨回憶說,羊玉巷13號門是抽紗社的後門,門前有幾級高高的台階,她那時年紀還小,又背著妹妹,只能手腳並用地一級一級爬上去。後來,母親覺得在地上爬太髒,就叫她走前門。

    據林姨回憶,抽紗社前門在羊玉巷隔壁的柳衙巷裡,門庭相當開闊,門前擺著兩只大石鼓,門第也非常高。“因為門第太高,我背著妹妹根本進不去,只能在門口喊母親出來。”她說,母親抱妹妹進去喂奶之後,她就會爬到石鼓上玩耍。而從七八歲起,她便開始跟隨母親,在抽紗社做些零碎活計幫補家用,一直到十幾歲,因此對這裡印象特別深刻。

    林姨向記者這樣描述:抽紗社門面很漂亮,屋檐下有精致的雕刻,石鼓上也有浮雕圖案。門樓間兩側各有一個房間,緊接著是一片開闊的“天井”,穿過“天井”就見到寬敞的客廳,兩邊是修長的“主房”。客廳後方又有一片“天井”,左右各有一段走廊,隨後又是一個大廳堂,此外還有後包、火巷等。更令林姨印象深刻的是,庭院裡布滿各式各樣的木雕,有花鳥蟲魚、龍鳳麒麟等,屋脊上也有各種貼瓷的裝飾品。林姨說,直到改建之前,這座古建築都保持得比較完好,後來得知它被拆除,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

    記者查閱清代乾隆年間繪制的“潮州古城地形圖”,這個地點標注為“分司知事廳”。據有關史料記載,“分司知事廳”在清代主要管理鹽運政務,原設於“慶喜庵前”,“乾隆三十二年,知事潘萬寧移府前街(義安路)羊玉巷內”。而今,在現代化的建築物中,人們已無從尋覓歷史的蹤跡,林姨口中的雕梁畫棟,也將隨著歲月變幻,逐漸湮沒在人們的記憶中……

推薦閱讀:

遼寧興城古城水門洞

歷史名人故居 臨淄南馬坊村

塞上老街 青城的時間島

肇慶神秘崖鷹樓留下迷霧重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