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洪家疃古剎鐘聲穿越千年
日期:2016/12/14 18:42:46   編輯:古代建築史古老的祠堂已經變成了牛棚
張治中將軍故居
相隱寺門前精致的石雕獅子
古井的勒痕見證了歷史滄桑
洪家疃村邊的水塘波光粼粼,西黃山上的白雲流雲緩緩,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時光,相隱寺依然香火缭繞,信眾不斷。著名的“和平將軍”張治中先生便出生在這個巢湖邊上的小村落裡,將軍早已離開,但他的故居依然有後人瞻仰。
而村落裡唯一的宗祠——洪氏宗祠卻早已破敗,斷壁殘垣處竟成了村民的放牛場。
張治中故居 將軍已逝 故居猶在
巢湖洪家疃地處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區,村子被山、崗和沖所包圍。村子的門口有一口大塘,村子北面聳立著五座青翠的山峰。而建在大塘旁邊的一排老屋就是張治中將軍的故居。
故居坐西向東,背山面水,建於1928年,原為四進六廂25間房屋,抗戰時期被日軍燒毀,現僅剩16間房屋,建築面積約230平方米。故居門前有一方綠樹,正門旁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張治中故居”花崗巖匾額。故居由臥室、客廳、侍衛室、庫房、廚房等組成,磚木結構,小瓦屋面。客廳裡陳列著介紹張治中將軍生平的90幅圖片資料,從中可以看到他戎馬倥偬的一生。臥室內按當年的樣子擺設著生活用品,再現將軍在此生活的情景,將軍用過的實物僅有拖鞋、手杖等物品在此保存。
故居的老解說員洪德平帶著記者來到了張治中長女張素我的閨房,朱紅色的老式梳妝台、雕花大床沉默在閨房裡,當年對鏡梳妝的張素我曾在父親創辦的黃麓師范學校任教,而黃麓師范學校是安徽省第一所鄉村師范。
而在第一進的屋子裡,地上的水磨石地板已被踩得溜光,中間紅色的“五蝠拜壽”圖案承載著福壽吉祥的用意,72歲的洪德平介紹,水磨石地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在國內流行,而這個建於1928年的房屋已然用上了這門技術,因為當時造屋時,張家是從南京請來的德國工程師,這就叫“中國元素,德國技術”。
將軍已逝,將軍的後人還在秉承將軍遺志捐資建校、挖塘、築路,造福桑梓邑人,在故居的牆上,家鄉人為銘記將軍功德,立了一塊功德碑。
洪氏宗祠 斷壁殘垣拴牛之地
說到村裡的古物,洪德平說,最古老的要算村裡的洪氏宗祠了。一路上,洪德平講述著這個村子的由來。
洪家疃這個村落的前身是一座水壩,它起源於明代初年的大移民時期。原來,宋元戰爭之後,江淮地區一片荒蕪,原來富饒的土地和村莊成為荒場。巢湖岸邊也是野草叢生,在這種情況下,明政府下令從江南遷移了很多老百姓來到巢湖岸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來自江西的“瓦屑壩”移民者和從皖南遷移來的徽州家族。洪氏是從徽州遷來,按照族譜的記載,他們是唐代歙縣觀察使的後代,又稱桂林洪。
洪氏宗祠建於清乾隆年間。說著,一行人來到了洪氏宗祠,此時的祠堂已經破敗不堪,柱子坍塌了,屋頂全漏了,偌大的祠堂裡地上鋪著一些干草,六七頭牛拴在石墩和柱子上,洪德平看到眼前的景象感慨道,“曾經,這裡是村裡人常來的地方,現在卻成了放牛場。”
洪德平回憶,以前在祠堂旁邊有一座牌坊,現在也早已消失在洪家疃人的生活中,“記不清是哪一年了,一位令人尊敬的當地婦女沒了丈夫,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為了表彰這位婦女的忠貞道德,官府賜其一座貞節牌坊。”
相隱寺:遺臣歸隱,香火旺盛
在洪家疃的旁邊有一座青山,名曰西黃山。西黃山腹地,有一座高僧輩出的古剎,名為相隱寺。相傳相隱寺原名“白衣庵”,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明末清初,明朝遺臣吳相目睹世事滄桑,以及明朝沒落衰亡景象,回到故鄉憤世出家,隱居於白衣庵。
後清廷請其出山,幫助治理朝政,未得應允,並說:“吾出家之志堅,指南即不向北矣!”由此則將白衣庵更名為“指南庵”。吳相即更法名萬如。萬如大師於此設書院執教,學生有48人,此後大師創叢林,興道場,香火日盛。
而現存的寺廟是妙安大和尚於1991年重修的,他將寺廟更名為相隱寺。當年為了重修寺廟,妙安不顧體弱多病,多次奔波於各地募化,其後,才有了現在的相隱寺。寺廟無常,僧俗無常,只有那旁邊的西黃山山水永恆。
水塘中波光粼粼,水聲中,有沒有古剎的隱隱鐘音?西黃山白雲團團,雲團裡,有沒有山寺的袅袅青煙?流水淙淙地去了,流雲緩緩地去了,只有那山那水那村依然存在於世間。
推薦閱讀:
郴州市北湖區的小埠古村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下)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上)
海口邁德村一磚一瓦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