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建築門枕石時代特征初步分析(上)

山西古建築門枕石時代特征初步分析(上)

日期:2016/12/14 18:33:0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門枕石作為古建築中的一個石質構件,出現在寺觀廟宇的大門、民居的大門中。它安置於大門的下檻兩端,每端設置有一個石質的立墩,固定於地面上。以下檻為界,門枕石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位於門內,一部分位於門外。在門枕石的中間與門框的交匯處,要開鑿一道凹槽,用於安放門檻;位於門內的立墩上方則開鑿圓形的孔洞,用於放置門扇下軸。因門枕大多用石料加工制作,所以稱為“門枕石”。

    研究門枕石的變化,主要是觀察門枕石門檻以外的部分。這個部分歷代采用了不同的裝飾題材和不同的雕刻手法,塑造出形態各異的門枕石。分析山西古建築門枕石的時代特征,可以通過以下不同時代的若干實例,初步認識它的發展變化規律。

    一、五代門枕石

    平順縣龍門寺西配殿是一座五代建築,它的門枕石采用青石制作,構件加工看上去比較粗糙,只是用錾在石面上打出簡單的紋路,下檻也為青石制作,與門枕石開榫連接。

    二、宋代門枕石

    宋代的門枕石與五代相比,造型豐富多樣。從簡到繁,由方形的門墩到出現雕刻獅子形象,五代門枕石單調的外觀形式得到改變。

    高平市開化寺大雄寶殿是宋代建築,在大殿後檐板門下使用了門枕石。門枕石使用在大殿後檐部位在古建築中是不多見的,這件門枕石的制作技法十分簡潔,構件表面沒有做精細的加工。

    武鄉縣會仙觀大殿的門枕石用砂石制作,做工的技法看上去比較粗糙。門枕石門外部分上方順邊沿雕做成“L”形的小斜邊,在構件的正面雕飾卷草紋,這是山西宋代建築門枕石制作手法的一種具體表現。

    晉城市玉皇廟玉皇殿也是一座宋代建築,這裡看到的門枕石造型有了較大變化。門枕石由上、下兩層構件組成,下層是長方形門墩石,它的門內、外兩個部分上方順邊沿雕作成“L”形的小斜邊,這種做法與武鄉縣會仙觀大殿的門枕石極為相近,由此說明宋代建築開始注重門枕石表面邊沿的精細加工。該殿門枕石精彩之處表現在門外部分,在立墩石之上雕刻了一大一小2只石獅,大的石獅頭部朝向門內側,雙目怒視,昂首俯臥,小的石獅臥於大獅旁邊,用嘴戲嘻繡球,形象十分逼真。

    澤州縣冶底岱廟大殿屬於北宋建築,大殿板門下兩側各置有門枕石。門枕石上的獅子造型別具一格,左側門枕石上的獅子後爪在抓撓後腦勺,前胸下又俯臥一只幼獅;右側門枕石的獅子雙目凝視著大門,前爪搭在一個球狀的物體上。該殿兩個不同造型的門枕石左右對應,構成一體,營造了大殿入口處森嚴肅靜的莊重氛圍。

    三、金代門枕石

    金代門枕的制作變化主要體現在構件材料選擇的范圍擴大了,不僅采用石質的門枕石,同時出現了木質材料的門枕木。門枕木在制作技法上參照了門枕石的做法,這是金代建築門枕的特征表現。

    高平市開化寺院內的觀音閣,是一座小巧精致的金代建築。觀音閣大門下檻兩端使用的門枕石,雖然制作不夠精細,但頗具特點的是在石構件上方和兩個側面稍加砍作了石面紋路,在正面有簡單的紋飾雕刻,是凸起的如意線紋,這樣的做法在小型殿宇中是不多見的。

    晉城市玉皇廟成湯殿主體構架保留了金代風格,它的門枕石制作巧妙之處是采用陰刻手法加工了石構件,雖然年代久遠,花卉紋樣仍舊依稀可辨。此外在門枕石門內、外兩個部分的石面上順邊沿雕作“L”形的小斜邊,小斜邊的尾端並不通底,這是宋、金時期門枕石制作手法的共同表現。門枕石門內、外兩個部分的長度相等。

    五台縣佛光寺文殊殿是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的建築,該殿大門下使用了門枕木,它的結構與造型是仿照門枕石制作的。門枕木為長方形,放置於大門下檻的兩端。以下檻為界,門枕木向內、外兩端伸出的長度是基本相等的,這是金代門枕木的外形特點。下檻門內部分的門枕木上方緊貼下檻處開鑿有圓形的孔洞,為安裝板門下軸使用。

    陽曲縣不二寺大殿同樣使用了門枕木,它依舊仿照門枕石的造型加工制作,在細部的處理上更加貼近門枕石的做法。在門枕木的外端上方同樣順著邊沿雕作了“L”形的小斜邊,體現出宋、金時期門枕的制作風格。

    四、元代門枕石

    元代門枕石制作技法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局部的處理上。依據建築規模的大小,在門枕石細節表現上采取了有留有捨,適當微調的做法。大型寺觀廟宇中的門枕石門外部分上方依然順邊沿雕作“L”形的小斜邊,而小型寺廟的門枕石就取消了“L”形的小斜邊。這一細節變化,是判斷門枕石時代特征的一個方面。

    洪洞縣廣勝寺下寺山門為元代建築,門枕石制作看上去並不精細,門外部分正面與側面有雕作的石面紋路,上方順邊沿隱約可見“L”形的小斜邊。

    緊鄰廣勝寺的水神廟明應王殿,是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的建築,該殿的門枕石選材優質,石面光潔,做工精細,門外部分上方順邊沿雕作了“L”形的小斜邊,但尾部不通底。正面與側面采用陰刻的手法,雕刻了如意紋與卷草紋。元代時期這種精雕細作的門枕石是相當少見的。

    在芮城縣永樂宮純陽殿,依舊可以看到一例使用在後檐板門下的門枕石,它選材方整,石面上略顯輕微的紋路,門外部分上方順邊沿雕作“L”形的小斜邊,斜邊微微內凹,依然延續了宋、金時期門枕石的細部做法。

    柳林縣香嚴寺山門的門枕石采用砂石制作,由上、下兩層構成,下層是長方形的立墩,上層雕作臥獅,臥獅頭朝向門的內側,前爪摟抱繡球於胸前,雙目凝視,呈守護狀。

    繁峙縣三聖寺地藏殿是元代建築,在前檐明間板門下檻兩端設置了門枕木,由此可見元代仍有使用門枕木的實例。從該殿門枕木制作的技法上觀察,同樣是參照了門枕石的做法。但它在結構處理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即門枕木門內部分的上方水平面與大殿地面基本齊平,這種把門枕木埋入地面的做法,極易糟朽腐爛,不利於木構件本身長久保存。

    五、明代門枕石

    明代門枕石趨於注重外觀的裝飾效果。基於這樣的變化要求,門枕石門內、外兩個部分,從長度上已經改變了元代以前基本等同的狀態,這是明代門枕石變化的一個主要特征。

    高平市清夢觀後殿是明代重建,這裡所見到的門枕石,制作比較規整,石面光潔,門枕石門外部分上面順邊沿依然可以看到雕作的“L”形小斜邊,這種宋、金時期常見的做法在此處保留實屬個例了。

    代縣文廟大成門屬於明代建築,它的門枕石制作比較規范,同時選材也很規矩。門枕石放置在下檻兩端,門枕石門內、外兩個部分的上方順邊沿雕出“∪”形小斜邊,手法雖然簡潔,但裝飾效果明顯,同元代以前常用的“L”形小斜邊做法,顯然有了區別。

    臨縣黑龍廟大殿具有明代建築風格。門枕石門內、外兩個部分的長度比例,在這裡有了重大的變化——以門檻為界,門枕石門外部分長度約占總長度的2/3,改變了元代以前門枕石門內、外兩個部分基本對等的狀況。這種比例關系的改變,是為了門枕石門外部分裝飾的需要。該門枕石門外部分雕刻了石獅,石獅軀體剛勁雄健,骨骼分明,昂首挺胸,龇牙咧嘴,顯得十分凶猛。

    靈石縣資壽寺山門是明代建築,門枕石的造型與臨縣黑龍廟大殿門枕石形制比較相近。門枕石上雕飾大小石獅各一,大的石獅形體剛健,呈蹲坐狀,昂首怒視前方,前左爪扶握小的石獅頭部,造型生動優美,十分引人注目。

    長治市觀音堂的門枕石上雕刻一尊蹲獅,石獅頭部面向板門一側警惕地觀望著,昂首挺胸,左前爪抓一繡球,形象動人。門枕石石座為須彌座,枋心上雕刻著獅子滾繡球的圖案。蹲獅的立體造型與圖案的雕刻內容如此和諧統一,實屬少見的精品之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