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石橋岌岌可危 橋面扭曲多處斷裂
日期:2016/12/14 9:43:39   編輯:古代建築史
群眾呼吁: 文物若損,永不再生。救救龍泉澧河石橋
“龍泉澧河石橋還是老樣子,還是沒有修繕。”
“如今的龍泉澧河石橋已經千瘡百孔,幾乎淪為一堆石料。”
“龍泉澧河石橋歷經600年不倒,萬不可毀於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文物若經損壞,將永不再生,保護這一文化資源刻不容緩。懇求黨報及時呼吁,救救這座古石橋。”
8月28日,當記者電話聯系河南省葉縣龍泉鄉政府文化站的站長及當地的一些群眾時,他們對葉縣龍泉澧河石橋的現狀及前景,大多再次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和擔憂。
記者調查:古石橋岌岌可危,觸目驚心
關於龍泉澧河石橋嚴重受損問題,因為不斷有群眾給報社反映,記者為此曾與7月19日赴葉縣進行了采訪。
是日晨5時30分左右,記者在龍泉寺村北碰上了權印村今年60歲的李雲從龍泉寺村回家。在他的引領下,記者很快來到龍泉澧河石橋南頭。往下走去,一眼即看到橋的左側立有一碑,上寫: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縣龍泉澧河石橋,河南省政府二○○六年六月公布,葉縣人民政府立。李雲指著碑刻告訴記者,這碑立有6年了,就是沒見任何修繕。難道立個碑就算保護了?
舉目看河、看橋,正值汛期,渾濁的河水滾滾東去,在咆哮中古石橋正扭曲地承受著600年的滄桑和沉重。
踏上古石橋,但見大部分橋墩已經傾斜,橋面扭曲,橋面中間部位多處斷裂,幾乎不能通行。橋墩上雕刻精美的龍首石雕僅剩一座。橋上掉落的石板、石塊充斥河道,慘不忍睹。
住在橋北權印村今年73歲的五保老人李自生(音),一大早就到河邊提水吃。當他知悉記者的來意後,老人盡其所知娓娓向記者道出了龍泉澧河石橋的來去根由,也述說了有關古石橋的損壞經過等等。老人還說,小時候常在橋上玩,那時的古石橋能過馬車。這橋之所以損壞,主要是沒人管護,沒人修繕。橋墩傾斜可能與挖沙有關。特別是在“文革”中,一些龍頭和龍尾被砸毀。這些年聽說也有人把橋上的鐵抓和鐵釘弄走賣廢鐵了。這話,不僅僅是李自生老人自己說出,采訪中記者聞聽多人也有這樣的講述。
“這橋再不保護,隨時有可能完全倒塌毀掉。”話語中,老人透著一腔的無奈和謹慎。
循著龍泉澧河石橋的歷史足跡,記者在龍泉鄉采訪了82歲的龍泉村“學問人”謝姓老人及鄉中的鞠國洲老師等人。後來又頗費周折地在鄉政府看到了1986年版的《龍泉鄉志》。
厚重古石橋: 600年歷史過往,600年文化傳承
據記載,龍泉村古有寺廟一座,相傳為明初所建。寺內大佛殿佛像後有井下通澧河,古時稱河為“龍”井為“泉”,所謂龍泉即河井總稱。
據了解,龍泉澧河石橋位於老龍泉村北澧河上。該石橋始建於明代,距今約有600年歷史。
據光緒《葉縣志》載,橋的結構是平梁方孔,全用青石和花崗巖造成。南北跨河35孔,全長59.8米,寬3.5米,高1.6米。橋基全以青石鋪墊,周圍以樹樁加固,設計合理,施工巧妙。橋身北段現為泥沙吞沒,能看到的只有28孔。橋孔寬1.5米。橋面每孔都以5塊寬0.64米、厚0.5米的石條並列鋪成,在五塊石中1、3、5塊是青石,2、4兩塊是花崗巖,石條前後、左右都以5厘米寬一厘米厚的大抓釘抓著。橋墩兩端鑿有洞,以直徑5厘米鐵柱上下貫穿,使整個橋身、橋基混為一體,堅固異常。中心橋墩上和向南、向北各9孔的橋墩上雕有龍頭龍尾,逆水面西張口露齒,注視著上游流水,龍尾鱗甲分明,工藝精湛。每逢河水初漲,水流湍急,遠遠看去,像出水蛟龍,仰首擺尾,傲視一切地架起長橋沖向激流中去。這座橋幾百年,歷經水擊,人踐、車碾撞砸,除橋面個別地方裂縫外,區域部分仍完好堅固如昔。
這是1986年12月以前《龍泉鄉志》裡的敘述和見證。
干打雷不下雨,何時修繕古石橋?
這座龍泉澧河石橋,是省政府2006年公布的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對研究古代橋梁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7月19日上午,當記者站在龍泉鄉新修的澧河大橋上俯瞰龍泉澧河石橋時,深切感受到了這座古石橋的壯美和滄桑。
這些年針對該橋的損毀嚴重,有關人士和龍泉村的老百姓們,都在想方設法奔走呼吁,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加大保護力度!
然而據了解,除了1988年河南省古代建築研究所對其進行修繕以外,再就是6年前的立碑保護,其余就是最近一兩年的“已委托南陽市的古代建築保護所對該古橋做出修復設計方案”,“該座古石橋今年(2011年——記者注)有望修復”雲雲。只聽打雷,不見下雨。而目前的龍泉澧河石橋,大有朝不保夕之虞,也不知道還能等到何時?!為此,采訪中廣大群眾強烈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對這座極具歷史文物價值的古石橋進行搶修,以保護文物,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