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
日期:2016/12/14 18:32: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華表是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
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華表是古時宮殿、宗廟、亭榭、墳墓等建築前面的一種柱形標志,原為木制的高柱,其頂端用橫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狀,起某種表識作用。
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捨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柱身雕刻盤龍,龍身外布滿雲紋,展示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華表柱頭上有圓形承露盤,盤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天安門南面華表
天安門北面華表
華表安放的位置,一是立於皇宮門外,象征王者納谏;二是立於通街大道;三是立於墓地,漢代以來,華表開始立於墓地。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水浮橋南北兩序有華表,宋《清明上河圖》中也有華表,元《馬可•波羅游記》記載盧溝橋石橋,橋首有華表。到了明清時期華表逐步成為皇家專用標志性建築。紫禁城天安門前後、圓明園、明十三陵、清東西陵等處都立有華表。天安門前後各一對華表皆建於明永樂年間,乾隆七年所建、原置於圓明園安佑宮的兩對華表,民國初年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現北大西門內主樓前)和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文津街老館院內)。
帝都之外建華表並不多見,珠海圓明園和浙江橫店圓明新園作為主題娛樂景觀配置了華表。我國最大的漢白玉華表曾設於大連星海廣場中央,位於大連南部海濱風景區,高19.97米,直徑1.997米,總重300噸,竣工於1997年6月30日。但卻於2016年8月5日卻被悄然拆除,可惜可歎!網民眾說紛纭,占地如此之大,且當時花費不菲的一個重大工程,一夜之間被悄然拆除,其中的科學性和論證需要給民眾一個交代。
大連星海廣場華表
華表是我國特有的古代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產物,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產生,也是隨著朝代的更替,逐漸改變著它的歷史作用。今天,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之一,巍然屹立在天安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