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兩代歷史 盛京城老城牆最後一段該如何保護
日期:2016/12/15 15:12:48   編輯:古代建築還原的“九門”古城牆效果圖,由沈陽歷史名城保護研究中心提供
沈河區北順城路北中街地區的動遷改造正在進行中,在拆遷現場,人們發現一段破舊的青磚牆。6月23日,記者從沈陽考古研究所得知,此處正是盛京城老城牆的最後一段。
古城牆是兩代歷史的見證
記者來到北順城路129號,在這裡看到了九門老城牆的一個斷面。據當地的居民指認,這就是老城牆!拆遷之前,這裡一排房子都是在城牆上建起來的。
據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史料中記載:“沈陽城,洪武二十一年,指揮闵忠因舊修築,周圍九裡三十步,高二丈五尺……”,1626年,皇太極在明代沈陽中衛城的基礎上加寬、加高了城牆。明代沈陽城的城牆已經用磚石包砌,但比較低矮,清代重修牆體用石條和大青磚砌築,牆內以黃土、白灰和沙石混合夯築。改四門為八門,每門設敵樓一座,城四角各設角樓一座。
古城牆的發現,是在2004年11月。當時,有人在沈河區九門路與正陽街的交會處發現了一段“青色城牆”。同年的12月3日,在與此距離不到300米的九門路一片棚戶區裡,一段長近100米的古城牆又被發現。當時周圍的居民並不知道與他們相伴多年的這堆“破”青磚就是老城牆,平時誰家要修修灶台,多去搬幾塊城牆磚。就這樣,城牆一點一點地變短、變小,直到從人們地視野裡“消失”。
如何保護?專家建議原址展示
據了解,老城牆從被毀壞到最終消失,幾乎是從清朝末期開始的,一直沒間斷過。如今該如何安置這段古城牆呢?沈陽歷史名城保護研究中心的專家們認為:九門遺址與古城牆是一座城的標志,人們可以通過一段殘垣、一部分老城牆的遺址,去想象一下當年整個城的樣子。同時,這些文化遺存是一個城市的歷史符號,對它的保留,為研究沈陽明清城市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同時,通過對九門遺址能予以科學發掘出來,古城牆址現狀修整,再行就地原狀保護展示出來,是當今城市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科學明智之舉,即對弘揚一個城市深厚歷史文化意義深遠。
與此同時,記者還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沈河區在完成對北中街的拆遷後,除了對現有城牆磚石挖掘保護的同時,還將向市民征集“九門”老城牆磚重修古城牆,並在此基礎上采用虛擬的手法體現古城牆,設置碑刻等手段展示沈陽城牆的歷史。
相關鏈接
古城牆的特殊意義
在沈河區北中街發現的古城牆是盛京城城牆中的最後一段。專家介紹,距離古城牆不遠的“九門”是明代沈陽中衛的北門,清初改造盛京城時,將明代中衛城的東、西、南三座城門拆除,唯獨將北門保留了下來,後稱之為“九門”。
史料記載:早在1958年,因門垛頂部土方塌陷,暴露出九門的結構,當時用土封填了。1977年,因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地上部分被拆除。此後,考古學家們發現,這座城門的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由南北兩個相連的券洞組成。
據考古專家介紹,古代城門多是縱向通道的結構形式,而“九門”從平面上看則是縱橫呈“十”字形的結構形式。這種設計形式帶來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城門洞內可以大量屯兵,城門樓上可觀察敵情,易進易退,不僅便於得到城內兵力的增援,還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城堡,牢不可破。這也是努爾哈赤之所以選擇將故宮背靠“九門”的一個重要原因。
“九門”消失後,如今,北中街的這段古城牆就成為這段歷史的唯一見證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