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600年屯堡風韻俏黔中

600年屯堡風韻俏黔中

日期:2016/12/14 18:41: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身著“鳳陽漢裝”的鮑家屯婦女邊走邊唱著自家的山歌

鮑家屯婦女織起絲頭系腰,代表一年四季12個月

上游的河水穿過古水碾房的水輪

 

    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安順,深入到西秀區的鮑家屯、雲山屯、本寨進行實地考察。與山山水水密切接觸,與村村屯屯相互交融,與各族村民共同交流,感受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記者跟隨考察團,親身體驗了屯堡人悉心傳承的獨特文化。

    古水利工程潤澤數代

    “不讓地下水白流,不叫地下水抬頭;修好水利甜萬年,百日無雨能豐收……”在鮑家屯,考察組聽到娃娃們唱的這首民謠,生動地揭示了鮑家屯古水利工程歷經600年仍完好保存的秘密。

    鮑家屯《綜譜》中記載了以“家族田產租石”支撐每年“歲修”的記錄,每戶劃分部分收入用於修河整溝、修路建橋等。而在鮑家屯發現的“明庚午殘碑”和“清鹹豐禁止毒魚碑”,類似於今日的“鄉規民約”。

    正是村民的悉心呵護,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鮑家屯不僅持續利用先祖興修的古水利工程,也較為完好地保護了當地原始森林和生物多樣性。

    明洪武二年,鮑氏始遷祖帶領“調北征南”的先頭部隊從安徽遷移至此,修築古水碾房和9道攔河壩,利用攔河壩上下游落差的特點,將水能變為機械能加工糧食,原本湍急凶險的型江河因為這項水利工程變得“溫婉可人”,鮑家屯也因此成為旱澇保收的寶地。而今,水利專家將鮑家屯古水利工程譽為“小都江堰”。

    “小都江堰”的設計理念與都江堰十分相似,均采取“天人合一”的方式,“老河”洩洪、“新河”灌溉,這一自然河流與人工開鑿的河流的和諧共生,既保障了河水的科學坡降率又維護了河床的原生態平衡。

    “鮑家屯古水利工程無論是建築標高還是水文測算的水平,都彰顯出傳統水利工程的博大精深,是發展中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最好的范例。”年過八旬的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專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鮑世行如此評價到。

    近年來,鮑家屯陸續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鮑家屯水碾修復最高獎項“卓越”獎、最佳遺產實踐“精英俱樂部”成員、水利遺產保護最高獎等稱號。

    今年以來,安順各地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旱災害,而鮑家屯受益於600年前興建的古水利設施,農業生產未受干旱影響,水稻、高粱等農產再次迎來豐收。

    村落布局堪稱國內孤例

    “頭上一個罩罩,耳朵兩朵吊吊,腰上一把掃掃,腳上一對翹翹。”屯堡婦女穿著的是典型的明代漢服,俗稱“鳳陽漢裝”。

    腰部裝飾物絲頭系腰是鳳陽漢裝的重要元素。“鮑家屯是唯一掌握絲頭系腰編制技術的村落,一年至少生產3000多條,銷往安順市的320多個屯堡村寨,省內外也有大量游客慕名前來,大大增加了鮑家屯婦女的收入。”年近六旬的鮑靈益說,為做大做強這一屯堡特色,他與8位族人共同創立了鮑家屯絲頭系腰協會。

    令考察組驚歎的還有鮑家屯的獨特布局。村寨正南北向、軸線對稱,運用諸葛亮“八陣圖”原理,整個村落都有屯牆環繞,南側主要入口設有防備嚴密的內甕城,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起到“關門打狗”的作用,更可以拖延敵人進攻的時間。

    “目前我國城市中只保留了南京中華門甕城一處,在村落中鮑家屯可能也是孤例,彌足珍貴。”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專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鮑世行說。

    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節點

    通過實地考察,專家們認為,屯堡文化大部分都是明代初期的遺存,涵蓋了農民的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個方面,是有血有肉、看得見、摸得著的,既有吃喝玩樂,又有拳打腳踢,包羅萬象,完整而豐富。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元說,600年前修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在人民生活生產中發揮著灌溉、排洪水利用的重要效率,清代初期修建的水碾房,至今還在自如運轉,三個村寨都保留了明清古建築群,有民宅、戲台、碉樓、廟宇,雖飽經風霜,依然保持著歷史的風采。

    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村民依然身穿明代傳承下來的漢族服裝和頭飾,保持古代漢族的習俗,表演傳統的屯堡地戲,體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這是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有機結合,歷史文化與水利科學的有機結合,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結合,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屯堡文化畫卷。

    專家們建議,要保護好這些無可復制的歷史文物,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將屯堡文化融入旅游產業,形成與省內、全國、鄰國、國際接軌的方式,逐步將屯堡文化旅游推向世界。”國防大學教授鮑中行說。

    建設部原副部長周干峙院士曾提議,屯堡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提議在此次研討會中再次得到響應。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首席專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鮑世行認為,屯堡人聚居之處,既為滇黔古道要沖,明代“調北征南”軍事行動和民族交融之地,還是二戰時多國聯合抗日的交通樞紐,今後更是連接東南亞各國的國際貿易、旅游的大通道。屯堡應與相關省市聯合,共同申報“南方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