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市白馬井鎮籐根村有一座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古塔———文峰塔,猶如一支巨椽大筆,在漫漫歷史變遷中,記錄了多少如泣如訴的故事?
儋州市白馬井鎮籐根村的文峰塔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三年,即1897年。
古塔滄桑,歲月留痕。在漫漫歷史變遷中,猶如一支巨椽大筆的文峰塔,究竟對著蒼穹書寫了哪些變幻莫測的風景?究竟與大地一道見證了哪些如泣如訴的故事?
文物保護,頗具價值
記者前往儋州市白馬井鎮籐根村采訪,遠遠地看見,在鄰近北部灣的灘塗上,有一座高高聳立的古塔。走近仔細品鑒,此塔共有11層。在第2層正面镌刻著捐建者的姓名,但已風化難辨;第3層镌刻著賦文,也已模糊不清;但在第4層正面,卻有三個非常鮮明的紅色大字,名曰:“文峰塔。”塔名從右到左排列,字體端正、蒼勁古樸、健碩有力。
占地面積約16平方米的文峰塔,是一座方形實心塔,用玄武巖石構築而成。所築石塊呈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都經過精細打磨,盡管風雨剝蝕,但仍不失規整。整座古塔分為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從下而上逐層收縮。
《儋州文物概覽》記載:文峰塔通高13.57米。其中,塔基用石砌成近圓形,邊長2.08米,高1.5米。據現居澄邁的古塔研究者王哲貴編著的《瓊州古塔與科學風水》記述:文峰塔坐南向北。塔剎為三節狀葫蘆寶頂,高70厘米。
儋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林彬稱,文峰塔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具有一定的藝術、科學價值,已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脈傳承,百年彌新
追根溯源,在116年前,籐根村為何建起了這座文峰塔?
現居籐根村的退休教師、詩人符家吉介紹,文峰塔的建立基於兩點:一是紀念舉人符煥章,二是為了調節風水。
符家吉說:符煥章是儋州白馬井籐根村人,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9年)。在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符煥章考取舉人,兩廣總督鄧廷祯贈送“文魁”匾。符煥章卒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谥號“文醇”,葬於羊帶井籐根欄,在今錢地小學校園內。符煥章中舉後一直在新英鎮教書,村民為了紀念他,也為了調節風水,遂募集銀兩建塔,起名“文峰塔”,寓意村中英才輩出、文脈登峰、不絕於斯。
符煥章在《海南名人錄》中亦有記載,是儋州地區知名文人之一。
談及符煥章,流傳的故事足見其智慧和文采。
籐根村村委會委員符國賢說,他從祖輩那裡聽到了有關符煥章對上一副絕聯的故事。
話說當年,有名士在瓊州出了一句上聯:“河南豆種瓊南種。”此上聯把“河南豆種”與“瓊南種”兩個名詞放在一起,且有兩個“南”字、“種”字分別相同,具有一定難度,因而很長時間無人對出下聯。
符煥章中舉後,正是春風得意,乘興游覽時得知有這麼一句上聯無人能對,笑道:“這有何難?以我的經歷就可對出下聯。”
不假思索的符煥章當即一揮而就:“丁酉舉人己酉人。”此下聯暗含符煥章的人生之路:他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9)出生,古歷己酉歲;於清道光十六年(1837)考取舉人,古歷丁酉科。
除了以自身經歷巧妙嵌入下聯從而成為“絕對”,符煥章其他作品也頗顯功力。然而,由於時代久遠,他的作品多已散佚。據符家吉收集的符煥章所撰部分對聯,對仗很是工整,諸如祠堂聯:
對聯一,“系出琅琊思木本,族蕃儋耳擬星羅。”
文采斐然的符煥章,與文峰塔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入當地百姓的心中。王哲貴認為,建這座塔的目的,是以昌興文運、惠澤後人。有了文峰塔指引,使人關注景仰,發揮社會號召、影響、風尚作用,張揚聲勢,聚集氣氛,煥發尚學崇文精神,激勵學子求知進取。
文脈傳承,百年彌新。
如今,千方百計送孩子求學深造,已成為籐根村村民們的共識並付諸行動。村民符玉華欣慰地說,今年該村有2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除此之外,他還虔誠地認為文峰塔可以保一方平安。
戰爭風雲,古塔見證
說文峰塔保一方平安也許有些玄妙,但當年日軍的確沒有將它轟塌。
據儋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造介紹,1939年4月16日,儋縣漢奸頭目吳卓峰、周頌清帶路,日軍登陸白馬井,隨即占領新州、新英、中和、王五、海頭等地,並在儋縣中學設立司令部,5月4日攻占瓊西重鎮那大。
為建成“南進”的經濟及軍事基地,日軍對海南島進行了長達近7年的殖民統治。蔣介石評價日軍侵略海南島,可謂太平洋上之“九·一八”。自從日軍登陸白馬井鎮,戰火一路蔓延,文峰塔周邊村民也多有波及。
籐根村村民符益恩告訴記者,聽祖輩傳說,日軍當年侵犯時,曾經過文峰塔,在此與我抗日武裝發生過戰斗,並用槍炮射擊該塔。由於文峰塔非常堅固,未被擊倒,至今仍巍然屹立。
走進文峰塔觀察,戰爭痕跡較濃。塔身一些地方有孔洞,特別是镌刻文字的正面,孔洞更多更深,甚至於有的地方已大塊脫落,似是槍彈或炮彈射擊所致。由此可見,符益恩所言有一定依據,並非空穴來風。
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然而,百年古塔卻默默負載著歷史的重荷,見證了歲月的滄桑。
建築之美,高塔仰止
和海南眾多古塔一樣,文峰塔也被認為是一座風水塔。
在《瓊州古塔與科學風水》一書中,王哲貴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提出“科學風水”的概念。他認為,“風水的實質,就是由陽光、氣候、水和土地所構成的生態環境條件”。因此,風水是自然界的物質資源,是自然萬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和環境條件。一般來說,沿海地區、江河流域,取江河出海口、眾水匯合處和江河彎曲地段河岸凸岸部位,定為風水場地。因為這些地方屬沖擊平原,地勢平緩,陽光充足,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生態環境良好。
反觀文峰塔,建在鄰近北部灣的灘塗上,位於文山和港尾澇的交叉水口之處,其生態環境宜於生產生活。例如,該塔正面相望,就有連片的湖水,浮光躍金,魚翔淺底;而在該塔周邊,山清水秀,風光旖旎。
海南這些包括文峰塔在內的古塔,除了生產生活方面的實用功能和精神層面的價值取向,還體現了古塔建築的美學功能:裝點山河,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勉勵前進;情系故土,象征家鄉。
從這三個層面來看,文峰塔已成白馬井鎮一道風景,體現了“裝點山河,美化環境”的功能;該塔在紀念符煥章的同時,以頂天立地、高瞻遠矚的形象,引導和激勵本土學子們刻苦攻讀;而該塔歷經百年“文風武雨”,早已成為籐根村人及其外出游子寄托故土情結的精神豐碑。
符國賢表示,目前籐根村正規劃以文峰塔為品牌,努力整合和發展當地觀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