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我愛海南島,我愛台灣島

我愛海南島,我愛台灣島

日期:2016/12/16 18:04:37      編輯:古代建築
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楊曉娟
  
  中國有三大島嶼—台灣島,崇明島,海南島。寶島台灣,熱帶風情海南這兩個名副其實的島嶼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
  
  我是來海南讀書的學生,當初選中這個地方正是因為她所散發的魅力,她古老卻不陳舊,她發展卻不盲目跟風,她不會因為現代建築的宏偉壯觀而喪失古建築的典雅與別致。走進海南你會發現她比你想象中更美。
  
  寶島台灣,我們多少人的魂牽夢繞。她的美並不是你用幾個典型的形容詞來形容的。也行正是她有著逼人魂魄的美讓我們多少代人敢於用生命和鮮血來換。或許正是這些人的努力與奮斗讓我們對台灣又多了一縷不可名狀的肅穆與敬仰之情。興許此時我們也只能說:“台灣與大陸同胞永遠是一家人!是不可能分開的!因為我們人受不了那種骨肉分離的痛苦!
  
  一、自然風光
  
  翻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台灣,海南和大陸的地理位置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讓海南島脫離母親軀體而孤懸的是那道因海南又名瓊州而得名的瓊州海峽,它的橫亘使海南與大陸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遙相望,終不得相連。而橫亘在台灣與大陸母親之間的是拿到名為台灣海峽的水灣。這兩道還灣讓海南與台灣和母親分隔,增加了游子無限的鄉愁,可是子女與母親之間是什麼都分不開的!
  
  來到海南,不自覺的你會想到“天涯海角”。幾千年流浪情懷,多愁善感的中國人將鄉愁灑滿天空,希望能有一處見證,數萬裡流放旅程,那些堅貞不屈的心靈歷經困頓顛簸,最終會有一個落腳點,此外,還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覓,總得有個圓滿的終點,於是我們期待天地會有盡頭,渴望那麼一個地方真的是天涯海角。來到三亞,看到現實中的天涯海角,你也只能體味這兩塊石頭承載這的千百年積澱下來的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
  
  事實上,天涯海角在我們心目中,一直是一種象征,它代表的是一種終極的目的,一種幾乎永遠到達不了卻要永遠追尋的目標,代表一種悲慘的流放或悲壯的流浪。宋人張世南在《游宦紀聞》中說:“今之遠宦及遠服賈者,皆日天涯海角”。他知道,天涯是指一種遙遠的距離,以及由距離產生的相思和思鄉,但他沒有提及的是,天涯海角其實更意味著不停的流放!在歷朝統治者看來,整個海南島都是“天涯海角”回望歷史,那些磊磊不群矢志報國的志士仁人,正一代一代被貶倒海南島上,在天涯與帝京的莽莽群山之間,有多少孤立卻高大的身影絡繹不絕地行走著!
  
  而如今的天涯海角作為流放那一面沉重的歷史早已翻過。此處依山傍水,其陽光沙灘,椰樹糅合而成如畫的熱帶海濱風光和所蘊含的豐厚人文底蘊引來四方觀光之客,年輕的游客,圓了到達天涯海角的夢想之外,還默默想起另一個夙願:一定要追尋心中的她〔他〕直到天涯海角。從1996年起,天涯海角每年都舉辦一次婚慶節。遠古的流放地,如今成為山盟海誓的踐約地。
  
  不知是遠古時精衛鳥填海的壯舉感動了天地,還是魚鷹們歡快的舞蹈感染了人心,或許就在一個靈感飛舞的早晨,出海的漁民們在談笑間就賦予你如此美妙的名字,這就是莺歌海。在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伫立海邊,我為壯觀的海上晚霞感歎不已。那剛剛沉入海底的落日,還萦繞在心頭不肯離去,突然,一聲火車的鳴笛傳來思緒才被猛然拉回到現實中來:哦,這是運鹽的火車,哦,這就是莺歌海——
  
  莺歌海鹽場附近的金雞嶺,雖然海拔不足百米,但在平整如鏡的萬畝鹽田中你卻似金雞獨立,頗有一番英雄大獎的風采。金雞嶺也似乎是造物主專門為人們觀賞鹽田所設,站在嶺上放眼之間,東西寬7公裡,南北長8公裡的鹽田,就像上蒼用巨手揮就而成的一幅巨大的畫作,平鋪在山海之間,在視覺上和心理上,否給人造成巨大的沖擊和震撼:那是天上巨人的梳妝鏡嗎?那是歲月之手翻開的歷史畫卷嗎?那是季節的聲音用來解釋滄海桑田的范本嗎?
  
  從山上向鹽田周圍細細搜尋,星羅棋布散落在鹽田周圍的村莊,用掩映在樹蔭中的古色民居,和民居不斷傳來的雞狗的鳴叫聲,宣誓著另外的信息:這裡不光有鹽,還有與鹽相依,安居樂業的人們。偶爾,前去鹽田上工的人的身影,會提醒山上的人:快下山吧,無限風光在山下。
  
  與莺歌海相互呼應的是台灣布袋鹽場。布袋鹽場位於台灣西南沿海這裡海灘平直,地勢緩斜,且冬半年干燥少雨,常常兩三個月滴雨未下,日照充足,季風強勁,對曬制海鹽十分有利,是台灣唯一曬制海鹽的理想岸段。目前從大肚溪以南的鹿港到高雄附近的烏樹林,連綿分布這一系列鹽場,總面積達4000多公頃,其中以布袋,七股,北門,台南,高雄5大鹽田最為著名。布袋鹽場在嘉義縣西部布袋鎮附近,其鹽田面積雖不及北門鹽田,但年產量卻超過北門。這裡海水含鹽量高達35%以上,約等於長江口外的7倍多,是我國含鹽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布袋一帶海岸因有著優越的條件,所以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台島鹽場富集區,每年生產者60多萬噸食鹽,素被人們稱為“東南鹽倉”。
  
  講完石,講完海,該講講湖了。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岳陽樓記》中的名句仿佛為海南南麗湖和台灣日月潭量身而作。
  
  日月潭,中國十大名勝之一,昔稱“水沙連”因潭景霧薄如沙,水波連連而得名,後因湖為光華島所隔,南形如月弧,北形如日輪,乃改名日月潭。日月潭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四周群巒疊翠,海拔高760米,湖面面積7.7平方公裡,潭面景象萬千,是台灣省地處內陸縣的人工湖泊。
  
  南麗湖,海南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原名“南扶水庫”,位於海口旅游圈南部東線高速公路沿線上,地處定安縣中部的龍門,雷鳴兩鎮和南海農場三地交匯處。湖區島嶼縱橫,湖灣環繞,曲徑迷離,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是海南省地處內陸縣的人工淡水湖。
  
  台灣有個日月潭,海南有個南麗湖。
  
  因兩處湖泊分別在中國兩座寶島上處於同樣區域位置,並有著近似的自然條件,2001年南麗湖與日月潭結為“姐妹湖”。南麗湖面積大日月潭3平方公裡,故為姐,日月潭則為妹。
  
  日月潭和南麗湖的結好,不僅代表祖國兩省風景名勝的結好,更昭示了海峽兩岸同胞血溶於水的親情。
  
  二、植被物產篇
  
  紅樹林,珊瑚礁,鹽沼,上升流並稱“地球上生產力最高的海洋四大自然生態系統”,紅樹林成為國際上生物多樣化和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對象,人們關注的環保熱點話題。然而這樣珍貴的植被卻在海南,台灣均有分布。
  
  台灣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淡水,主要由“水筆仔”組成的。它們具有呼吸根或支持根,種子可在樹上果實中萌芽成小苗後,再脫離母株,下墜插入淤泥中,發育為新株,這些小苗形狀像一只只直立的水筆,故名“水筆仔”。
  
  紅樹林大面積分布卻在海南。在熱帶、亞熱帶海濱地區,哪有淤泥,哪風浪小,哪就會有紅樹林,她宛如一群綠色仙女,沐浴在湛藍的海水中,飄逸潇灑。海水漲潮的時候,她“猶抱琵琶半遮面”,樹身被淹沒,露出部分婀娜多姿的樹冠。退潮時,她“千呼萬喚始出來”,枝干漸露海面。
  
  海南的紅樹林集“三大美稱”於一身。
  
   “海上森林”之稱。它當之無愧。濃密的紅樹林植被形成了遮擋台風的天然屏障,相互糾纏的紅樹林根群也減弱了風力,阻擋了台風的襲擊。因此,它防止了海岸帶的水土流失,保護了成千萬公頃城市、郊區、農村的生態景觀,減少了沿海地區人民財產的損失。
  
  紅樹林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給它帶來“天然養殖場”的美稱。據專家介紹紅樹林的花、果、葉、枝等掉落物可溶性達80%以上,且可溶時間短,這些掉落物腐爛後,產生大量浮游生物,這正是魚類、蝦類和貝殼類等的豐富食物。因此,紅樹林地區的魚蝦等水產類物種生長迅速。
  
  紅樹林還素有“水上綠洲”之稱。由於紅樹林生境獨特,生物特性及形態特點都別具一格。紅樹林生長在海水中,林、水合為一體,紅樹林中有無數小水道,棲息著多種瀕危鳥類,游船進入水道猶如進入綠色的迷宮,其美妙之處難以言語,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
  
  台灣不管是峰巒其法起伏的高山,風景秀麗的平原,還是茫茫無際的大海,物產都很豐富。主要表現在農產,林產,水產和礦產四個方面。
  
  農產。這是台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水稻,甘蔗和茶葉,在農副產品中名列前茅,或叫“台灣三寶”。特別是顆粒粗大,黏型比較好的“蓬萊稻”,頗負盛名。這裡水果品種多,質量好,有香蕉,菠蘿,柑橘,荔枝,龍眼,木瓜,枇杷,橄榄,蘋果等80多個品種。有“水果之王”之稱的香蕉,產量每年都在200萬噸左右。
  
  林產。台灣的森林面積占全島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樹林類型多達4000多種,相當於整個歐洲大陸木本植物總數的三分之二。比較名貴的木材有:扁柏,肖楠,樟樹,鐵杉,油杉,香杉,巒大杉等。
  
  水產。在台灣周圍的淺海中,大約有500種魚。遠洋漁業也比較發達。除此,還有珍珠,珊瑚和海鹽等。台灣:有“東南鹽庫”之稱,年產海鹽四五十萬噸。
  
  礦產。這裡資源比較豐富,以發現的有110多種。
  
  台灣出產的蘭花和糊蝶也很有名。蘭花分為蝴蝶蘭和柏歲蘭等100多種。台灣東南的一個島嶼,就因為盛產名貴的蘭花而被人們稱為“蘭嶼”。台灣的蝴蝶有金鳳碟,青斑碟等400多種,有“蝴蝶王國”之稱。
  
  三、人文篇
  
  隨著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熱播,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不少觀眾對著《史記》和《漢書》來看電視,這對普及正史名著實在不失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於海南而言,有記載的歷史就是從漢武帝開始的。“郡縣開疆始秦漢,輿圖一統歸皇明”,海瑞晚年贊美朱明王朝的詩句,說的是海南在秦漢之際劃入中國版圖的一幕。
  
  一千年前,宋朝宰相盧多遜流配海南崖州,居住崖州水南村之年,身心疲憊,前途渺茫的他在水南找到了慰藉——“遠客杖藜來往熟,卻疑身世在桃源……誰知絕島窮荒地,猶如幽人學士家”。如今是“南菜北調”集散地的三亞水南村,曾收留過一批了不起的“村民”——唐高僧鑒真,宋宰相盧多遜,宋代愛國將相李光,趙鼎,胡铨,宋末元初女紡織家黃道婆,元代宰相王仕熙等等。從漢至明代,被貶谪、流寓崖州的名臣學士有15人之多,其中10人居住在水南村,走進水南村時,直射的陽光在絲絲涼風的吹拂下,收斂了那份暴熱,變得溫和起來。盧多遜及其他文士筆下的水南村的風物至今仍依稀可辨:大河傍流、田園臨門、七彩入檻,繁茂陰翳的槟榔、香蕉、椰樹、荔枝掩映著房屋。可見古人詩中的景物描寫是取其天然而非施以粉黛。也許是受古風的影響在水南村不會看到大白天光著膀子的打牌喝茶的年輕人。水南村人的生活既不失自在、飄逸,又有幾分進取。
  
  中和鎮是蘇東坡谪居海南時長住的地方,大文豪留下的氣息千年不散。走進中和,眼睛躲不過的是家家門上張貼的對聯,鼻子繞不開的是地瓜酒的味道,耳邊時時聽到的是叮咚叮咚的打鐵聲。“十裡紅聯”代表了古鎮久遠的文化傳統,酒香撲鼻反映了古鎮生活的舒適安逸、不絕於耳的打鐵聲,我們不妨把它當作歷史的回想……這個經歷了千年文化積澱古城,是海南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一頁。
  
  翻開中和千年畫卷,最為生輝的一頁當屬宋哲宗紹聖四年,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南荒谪居小鎮三載。東坡先生不遺余力設帳勸學、弘揚文教,把中原文化的精華無私地奉獻給這個落後封閉的小鎮,使鄉人受其惠,出項“書聲琅琅,弦歌四起”的風尚,開啟了“南荒”儋州一代文風,中和人千百年來也一直沿襲著“東坡遺風”。東坡書院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樹木蔥茏,鳥語花香,其中“載酒堂”就是蘇東坡當年以文會友,傳播中原文化的地方,取《漢書·物熊傳》“載酒問字”的典故命名的。中和的市井平民、村民野夫老極喜吟詩作對,有的竟能出口成章。如今中和人自發設立教育基金會,凡是考上大學的中和後代都能得到基金會的獎勵,凡家貧讀不起大學的困難學生均能得到基金會的幫助和支持。教育基金會的款項來源於中和人的自發捐款。
  
  兩岸同胞同宗同源。唐代福建有了儒學,南宋朱熹在福建創立了理學正統的閩學。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閩學由此移植台灣,建立了第一座孔廟。在風俗習慣方面,主要是福建,廣東等地的飲食習慣,節日習俗以及婚喪嫁娶等各種禮儀等每年都舉行祭祀活動,聯絡宗族感情,產生了很強的凝聚力。
  
  劉銘傳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位傑出人物,他對台灣的貢獻不亞於鄭成功。鄭成功收復台灣,劉銘傳建設台灣,奠定了台灣走向近代化的基礎。“中法戰爭”之後,清政府於1985年派50多歲的劉銘傳正式接任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灣6年,大刀闊斧地擴展各項現代化建設,使台灣煥然一新,“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使台灣有了近代化的規模。可惜滿清政府不很重視建設台灣的事務,加之道聽途說劉銘傳有這問題、有那問題、,不再支持他建設台灣,便把他調回京城了。
  
  鄧麗君,原名鄧麗筠,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人,1953年1月29日誕生。1972年曾被評為香港十大最受歡迎的歌星。1991年後淡出演藝事業,開始旅居法國和泰國之間,過著恬淡且寧靜的生活,不幸因病於1995年5月8日香消玉殒於泰國清邁。位於台北市北郊金寶山的筠園內。入口處有一座外形類似北京天壇的圓形亭屋,那是筠園的音響和燈光控制中心,內有一台電腦儲存了鄧麗君一生演唱的所有歌曲,每天定時循環播放。走進園內就能聽到鄧麗君的名曲《一個小心願》——“看絲絲小雨,輕輕在窗前…..絲絲的小雨,悄悄來到人間。”通向鄧麗君目的的地面,鋪設的是鋼琴黑白鍵盤。墓地前,有一尊鄧麗君全身雕像,微笑的面容,伸開的雙手,好像親切地歡迎著所有為她遠道而來的歌迷,形態栩栩如生。墓地中央,擺放著一尊黑色大理石,雕出鄧麗君閉幕陶醉的神態。大理石的左邊聳立著由台灣書法家所書寫的“筠園”二字大石,右邊是鄧麗君的墓志銘,正前方擺放著她生前演唱時的瓷像,兩旁圍滿許多鮮花,幽靜中散發出溫馨,整個筠園充滿著既簡潔又高雅的園林之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